大学生毕业照可娱乐不可“愚乐”

据报道,近日某大学的49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身穿军装,手拿“红宝书”,摆出“忠字舞”动作,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指责学生“不尊重历史”,不能把“文革”的烙印用来娱乐。也有网友认为,这根本就无需上纲上线。

6月是我国各大学的毕业季节,拍照留念是学生最重视的“节目”之一。与前几年一样,今年的毕业照也是“百花百种、百家百型”。综观这些毕业照,有两个特点比较突出:要么是娱乐型的,以开心为要,如“穿越版”、“复古版”、“民工版”、“千手观音版”;要么是“愚乐型”,纯粹恶搞,以“低俗”为美,如身着学位服,集体举着“求包养”、“求私奔”、“求围观”的标牌等。

其实,大学生娱乐搞怪毕业照的现象并非始自今年,年年争议不断。原因很多:一是青年人的特性使然。今年是首批“90后”毕业生,他们较之“80后”更追求个性张扬,更喜欢标新立异。二是特定的偶遇使然。学生4年朝夕相处,自此要“天涯远隔”,在这个时刻特别易伤感,用独特的毕业照来留住大学时光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选择。三是社会因素。娱乐已经成为社会景观的主宰模式,成为塑造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

娱乐是指能够引起自己或他人愉悦、快乐的活动。大学生拍摄个性化或者是娱乐化的毕业照片,追求标新立异,打造特别的毕业记忆,如果确实能带给人们和社会美好的感受,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毕业照毕竟是对自己在大学生活里曾经的付出、奋斗和爱,过去的欢笑、泪水与情感的纪念。毫无疑问,庄重感远大于诙谐感,要求的是高雅重于低俗,符合公序良俗。这既是对自己大学生活的美好告别、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也是对社会文化引领责任的一种积极承担。

而毕业照一旦以“恶搞”的方式出现时,就会陷入到“泛娱乐化”的境地,使本来具有思想和理性的大学生用娱乐的方式来淡化、屏蔽思想,进入到去思想化的“愚乐”境地,也就会使人形成一种以“逗你玩”为主基调的“愚乐至死”的低俗境界。这种“愚乐”行为,人们“以其表,观其心”,只会责怪学生过度追求感官娱乐的满足,缺乏基本的信仰与精神寄托。如此,毕业照的“恶搞”留下的就不是美好的生活记忆,而是种糟糕的人格作践;暴露的不只是学生自身的知识贫乏,还有自身品质的缺陷。

大学生应该明白,毕业照虽然娱乐无罪,但也“愚乐无理”,不要使自己成为那种追求无意义的“恶搞”,以至于成了“愚乐”的群体。毕竟,任何事情都是有底线的,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