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报》6月26日报道,教育部6月25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自6月25日至7月10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界人士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教育部门户网站网上留言和来函形式,具名提出意见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为了确保决策的民主、科学,一共先后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了10次意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2009年就《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2010年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两轮意见;2011年就《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开征求意见;2012年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一方面体现了教育部虚心向社会各界请教的诚意,另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决策的民主、科学。为了确保制定政策的过程民主,制定出来的政策科学,教育部充分认识到,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好办法,因为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既有助于社会各界把对教育的各种意见表达出来,又有助于教育部从诸多意见中广泛吸纳合理的成分,从而在良性互动中,民主、科学地决策。
问计于民,是世界现代民主国家政府决策的普遍做法。一般而言,问计于民,间接的形式是通过民意代表——议员——征求民众的意见,直接的形式是通过官方网站、来信、来电,公开征求各界的意见。比如,英国教育部的许多重大决策,都事先在官方网站上公开征求民众的意见。在征询意见期间,社会各界都可以通过官网、来信、来电,就某个拟提交的教育法案和出台的政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在征询意见结束后,英国教育部整理、分析、综合征求到的意见,然后修改完善拟提交的教育法案和出台的政策。
我们常说,智慧在民间,高手在民间。我国拥有13亿国民,其中对教育有深刻、独到见解的,必然不乏其人。他们除了身居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还有不少潜藏于民间。通过公开征求意见,这些人能有机会将自己对教育的意见,直接送达教育部。教育部在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后,修改完善拟制定的立法和出台的政策,确保教育立法和教育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要善待那些不同的声音。温家宝总理6月15日指出,不要轻易把不同意见说成噪音、杂音。他强调,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就要鼓励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和创新;要讲真话、听真话,善于从各种声音中汲取智慧。讲真话、听真话是民主科学决策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领导者应有听取和包容不同意见的雅量,应善于从不同声音特别是批评性意见中汲取智慧——批评性意见可使我们头脑更清醒,更加重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利于避免决策失误。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 胡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