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 ”这是央视在国庆期间新闻节目播出的民众幸福感社会调查主题。从中可以看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改善民生效果明显,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有一位张姓村民,今年40多岁,他说,现在农村人看病有医疗保险,将来老了,有养老保险,生活困难的可以领到低保,五保户得到政府很好的供养,种田不仅不交农业税,而且国家还给补助。今年他儿子上大学,政府还资助了学费。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只能维持温饱,那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终于实现了。老张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幸福。
类似老张这样有着强烈幸福感的人数不胜数,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他们由衷地感到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很幸福的事。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也有少数人感觉并不幸福,或感到迷茫,缺乏精神寄托,到处寻求刺激;或感到生活节奏太快,自己快成赚钱的机器了。
笔者认识一位朋友,开始做些小买卖,后来经过努力打拼,创建了公司,且不断发展壮大,又有了许多子公司。钱越赚越多,他却跟我说,现在生活得并不幸福。我很吃惊,以他目前的状况,妻子贤惠漂亮,儿子读名牌大学,家庭关系融洽和睦,身体健康,还不缺钱用,这种生活让人羡慕,怎么就不幸福了呢?
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萨缪尔森总结出一个数学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即效果和用途,欲望即心欲和愿望。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经济收入所带来的效用能使人们感到幸福,而无限的欲望又会使幸福趋于零。上述那位朋友之所以感觉不幸福,就是因为他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其不断增长的欲望却无法得到完全实现。
因此,单一的经济生活并不能提升幸福感,幸福感要靠文化来提升。只有在不断追求收入增长获得效用的同时,不断调整欲望,以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幸福才不会离我们太远。有文化素养的人对幸福的含义理解更为深刻,就可能有机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而文化精神上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追求越多越幸福。相反,那些没有文化素养或者文化素养较低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就会很肤浅,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穿暖等物质层面,但物质并非是获得幸福的唯一源泉,而且超过一定的度,幸福指数还会下降。
物质追求带来的幸福感不是永远的,只有文化精神上的幸福感才是恒久的。在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让文化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才是根本。一个幸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化的社会,幸福的生活最终要在文化的王国里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