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署名文章。文章指出:“谋人”与“谋事”,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谋事”出于公心,谋的是事业发展、公共利益;“谋人”常出于私心,谋的是官帽权位、一己私利。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会来事”,用来形容那些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的人。但在一些机关单位,有的人“会来事”,并不是干工作上的正事、做业务上的实事,而是使尽浑身解数攀领导、拉关系、捞资本,说穿了,是谋人不谋事。这类不良现象表现在,有人热衷于“小道消息”的采集传播,有人喜欢评头论足专揭别人的短处,有人喜欢搞小圈子拉帮派、搞无原则交易,有人爱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搬弄是非。这些人都是为一己私利,热衷于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做文章,希望通过一种“捷径”超越他人。“会来事”为何能在一些单位大行其道?因为,有些领导喜欢“会来事”的人,陶醉在这些人的“甜言蜜语”中,享受这些人孝敬的“礼物”,领导的特殊“爱好”,使得他下面的人变得越来越“会来事”。“谋人不谋事”、“会来事”的干部,懒于做事、善于作势,自己不干事,但“音量”不小,这些是某些干部抛弃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现,是政治生态遭污染的信号。
现实中,谋人者把精力不是放在工作上,而是热衷于拉关系、窜门子、强吹嘘,在吹拍拉扯上做文章,整天盯着领导,观察领导脸色,琢磨领导爱好,揣摩领导意图,见机行事、投其所好。因为不干事,自然虚谈废务、能力不足;因为拉关系,不免心浮气躁、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终日。谋事者心里装的是事业、是工作,谋的是群众利益,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工作干好,把任务完成好,却很少顾及人情世故。他们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个人的荣辱进退,实干不作秀,有了成绩不邀功,荣誉面前不伸手,受到委屈不抱怨,责任面前不推诿。“谋事”者尽管暂时坐了冷板凳,但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做出来的成绩有目共睹,最终将赢得领导的赏识和群众的认可。
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处事与谋事相得益彰,谋人不如谋己,自身如果能力不足则难以承大任,顶大梁。提高自己业务水平,脚踏实地钻研手头的工作,事无巨细做到自身卓越才是重中之重。立志、谋事、干事,才是成事之本,才是为责要义。有时间多研究工作,少掺和灯红酒绿应酬;有机会多探讨问题,少谈些家长里短闲话;有空闲多关心同志,少鼓吹领导作为。“谋人不谋事”不仅是思想问题,而且是作风问题。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必须解决只谋人不谋事的问题。其关键领导要带头树正气,以身作则,践行“干事才有为,有为才有位”的思想,重用肯干能干、一心为公、乐于奉献的人,形成“以绩效论英雄”的激励机制。让谋事者有位,激励和带动大批的干部用心干事、推动事业发展。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增强对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等传统美德;党员干部应该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事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谋人不谋事”在一些机关单位普遍存在,须引起各级机关组织和领导的重视。如果任由这种观点盛行蔓延,不仅助长了歪风邪气,也伤害了谋实事、干实事人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干部队伍产生恶劣的影响,还会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威胁阻碍工作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甘肃省调研时提出“重用不玩虚招的干部”,给广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
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杜绝一些干部谋人不谋事的不正之风,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工作流程,不给谋人者可乘之机。严格考核程序,加强干部考察,将一心“谋人”者调整出队伍,将“谋事”之人补充到重要岗位,转“谋人不谋事”之风,聚“务实”正能量。对那些善于“谋人”和喜欢“谋人”者要加强教育,对工作带来影响,造成工作失误的要严肃处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那些只谋人不谋事的干部失宠,才能真正营造出让干部专心谋事的浓厚氛围,才能使官场上“雾霾”烟消云散,天朗气清。
要做“谋事者”,勿做“谋人者”。任何梦想,要靠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努力,才能最终实现;一个单位或部门,只有谋事的人越来越多,才能朝气蓬勃。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形成务实之风充分涌流、干事之才竞相迸发的局面,让净化政治生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