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改会风 先正“话风”

 

办文、办事和组织会议是机关最为基本和常见的三项工作。其中以办会最为辛苦,也最易招致非议。而“出力不落好”的原因,多由会风而起,且大多集中在讲话方面。可见欲改会风,需要先正“话风”。

一是提倡一人主讲,不要大家都讲。在1984年全军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提出:会议只由余秋里同志一人讲话,其他人就不要讲了,并提出要做为一项改革坚持下去。此举立时赢得满堂喝彩。老一代领导人作此表率,值得我们借鉴。只要不是研讨性质的会议,由一人主讲,不仅节省会议时间,主题也更容易突出。动辄就搞“轮番轰炸”式的领导发言,个个强调,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分散精力。殊不知,说在嘴上未必就能挂在心上。且“说”的功夫下得多了,用于“做”的精力往往就要“打折”,这就是为什么每每出了问题,不少领导常有不得其解的困惑:“这个事情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出问题?”

二是多些“三两句”,少些“四六句”。提起“四六句”,往往令人想起毛主席的许多讲话名篇,语言既诙谐风趣又高度概括,且不乏对仗工整的名言警句,看后余音绕梁,如沐春风。可见,“四六句”如果用得好,会给公事公办的“硬面孔”注入艺术的气息,让与会者入脑入心。但也并非所有的“言必称‘四六’”,都会有好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生编硬造、牵强附会的“四六句”,往往是滋生套话、空话的温床。因此,还是提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能三两句说明问题的,不必编造一些不着边际的“四六句”,空洞乏味不说,说多了,还容易使与会者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三是追求效果未必强求脱稿。伴随着会风的改进,脱稿讲话在一些单位渐成气候,且效果显著。在笔者亲历的某局安全工作会议上,该局领导在下属单位查摆问题后,一不拿讲稿,二不看提纲,而是遵循事理,娓娓道来。历时近1小时的讲话,字字句句振聋发聩。话毕,始终寂静无声的会场内瞬间掌声如雷。脱稿讲话的魅力可见斯然。然而,实际工作中也屡有不同形式的“脱稿”之举。主要表现于个别领导在例行的照本宣科过程中,常常或突有所想,或感言之未尽。于是不再低头念稿,转而抬头脱稿,如果讲稿出自本人到还好说,反之往往出现讲者侃侃而谈,听者不知所云的情形。更有甚者,因为脱稿过久,念稿时又找不着出处而“卡壳”,会议时间常常因此拖延,难怪不少与会的同志常有“不怕念稿,就怕脱稿”之说。

当然,改进会风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靠一两条建议便可解决问题的。但在机关的“办会”中,要有强烈的“成本”意识。一是确立价值标准,既要分清什么会要开、什么话要讲,也要研究不开什么会、不讲什么话;其次是强化效益观念。一文一会,都要弄清根本、抓住根本,做到为政贵简,以实治之,用对待工作的全心全意,换来开好会、讲好话、干好事的千方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