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性资助是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的新思路,相对于救济性资助,发展性资助更注重贫困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今,发展性资助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资助工作更具时效性、如何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评价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加强工作的专业性等,解决这些问题对发展性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发展性资助 资助工作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贫困学生问题日益凸显,帮扶资助贫困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发展性资助这一资助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大学生的生存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发展性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更重要的发展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 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发展性资助突破了以往救济性资助的局限性,能够在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中给予贫困学生最大限度的支持,促进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深化发展性资助模式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更好的完成资助育人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性资助的新要求
(一)以人为本,注重资助工作实效
人的全面发展的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同样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要求。发展性资助必须要突出困难学生在资助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贫困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他们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实施资助,这种实施方式既遵循了困难学生的发展成长规律,也充分考虑了困难学生的个人意愿,保证了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时的主动性和自愿性。[][1]发展性资助要求资助体系稳定运行并且发挥实效,在遵循大学生发展规律、保证资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双重前提下,开展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资助项目,以满足贫困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出社会和高校的人文关怀,促进贫困学生的精神面貌、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学有所成,但是,学有所成需要大学生有着强烈坚定的愿望,并且能够付之实际行动,为了使贫困学生成人成才、学有所成,激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有效的激励能够使贫困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激励也能激发他们产生成人成才的愿望,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有效的激励也能使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更加坚强自信,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为了贫困学生的顺利成长,在激励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尤其要注重学生思想、人格、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引导,只有引导方向正确,才能确保激励工作的有效性。
(三)重视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贫困会使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压力,而且伴随贫困而形成的各种负面影响,都会对家长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发展。贫困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模式,有些是贫困的结果,有些则是贫困的原因,有些则互为因果,相互强化。家庭贫困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失业、低收入、家中成员患有疾病等,这些因素会对父母价值观、情绪控制能力,日常行为等产生负面影响,由贫困导致的生活压力过大甚至使父母产生焦躁、情绪失控、抑郁乃至犯罪的行为,这样会使家庭无法为子女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除此之外,通常在贫困家庭中,由于父母为了生活,都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子女,缺乏同子女的交流和活动,这样会对子女的心理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学生会比普通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也比普通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贫困学生面临心理上的困惑或者冲突时,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及时的为他们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不良心理问题的影响。
(四)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对于高校的贫困学生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在解决好实际的生活困难之后,还要解决贫困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贫困学生由于生活的实际困难,相对于普通学生必须要付出更多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不得不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有些贫困学生还得靠勤工助学、外出打工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往往会比没有太多生活压力的普通学生慢了一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贫困学生的就业方面,贫困学生由于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程度不高,并且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社会资本,在就业方面也就免不了处于劣势的地位了。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场学业,顺利就业,高校的资助工作必须要确保教育公平,为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发展性资助的新思路
(一)切实有效做好贫困学生能力发展的资助工作
发展性资助着眼于贫苦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这就要求高校的资助工作的重心向能力发展资助方面转移,要做好贫困学生能力发展的资助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贫困学生的能力素质缺失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和评估贫困学生的能力素质缺失情况是切实有效做好贫困学生能力发展资助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关键环节。一方面,要系统的、准确的评估贫困学生能力素质状况,这要求使用科学的能力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就无法准确的对能力素质状况进行分析,也就无法系统准确的了解贫困学生能力缺失的具体情况,进而导致能力发展资助工作不能切实有效的开展。另一方面,做好对贫困学生能力的分析评估工作,要求高校在新生入学之时,就要深入了解贫困学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并且要跟踪分析能力状况的发展和变化,这样做可以为开展能力提升服务提供信息支持,也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按照贫困学生能力的发展变化调整和改变资助的方式和内容。由此可见,对能力素质分析和评估在能力发展资助的工作重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这项工作贯穿贫困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涯。
其次,对贫困学生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为了使贫困学生能力发展资助工作取得实效,使贫困学生对资助工作满意,必须要做到“对症下药”。“症”就是对贫困学生能力素质状况分析产生的结果;“药”则是能够提升贫困学生能力的具体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思想观念培养项目。思想观念培养项目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够帮助贫困学生改变因为其生活环境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利于能力发展的思想观念。第二,技能培训项目。技能培训项目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升学生的技能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扩展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三,素质拓展项目。素质拓展项目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贫困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活动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改进他们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目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发展性资助的激励作用
发展性资助的核心理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救助型资助,它更强调的是发展。然而,现今有些高校的资助工作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以勤工助学为例,勤工助学项目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取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还能为贫困学生提供综合素质方面的锻炼的机会,使勤工助学成为缓解贫困学生经济压力的有一项效手段,并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但是现今勤工助学的岗位通常都是以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为主,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技术含量低,容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不愿意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2] 孙德刚.利用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108-109]这种低层次的勤工助学岗位不仅无法满足贫困学生锻炼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的需求,也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发挥资助的激励作用是发展性资助工作更加专业化重要保障。
(三)心理资助和经济资助双管齐下
首先,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很难有效解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环境没能得到改善[[3] 张瑞芝.贫困大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探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07-08):33]。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持续的对贫困学生产生影响,对其心理和行为等起到不断强化和维持的作用。比如贫困学生很难在被蔑视和看不起的环境中建立自信,因此,贫困学生需要一个能够支持他们成长的环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经济资助工作相结合。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后,也应注重贫困学生自信心及自强精神的培养,社会及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是对贫困学生的关爱,更是对贫困学生发展的期望。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资助活动,使贫困学生将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爱心转变为他们成才的动力,在心理教育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最后,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现今的资助体系中负责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人员往往出自学生工作队伍,由于这些人员平时的工作压力已经很大,对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效果往往得不到保证,并且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同学生的接触也最为频繁,在心理咨询的原则中是不允许咨询师和咨询对象有除咨询之外的接触。因此,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工作队伍是解决贫困学生心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四)构建发展性资助要注重教育公平
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的能力提升项目和技能培训等,能够帮助贫困学生了解自我,制定发展目标和生涯规划,培养了贫困学生的创新能力、岗位就业能力等综合性能力,逐步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日后能够由学校顺利走向社会。一方面,由于贫困学生在能力发展方面处于劣势,要求在能力资助工作方面必须要向他们倾斜,保证贫困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构建各种能力提升项目来满足贫困学生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发展能力的项目往往由于名额较少,通常会把普通学生排除在外,甚至不能完全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需求。普通学生同贫困学生一样,来到高校里求学,为的就是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他们对于能力提升和技能培训这些项目也是有强烈需求的。但是这种把普通学生排除在外的做法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会和贫困学生产生矛盾;也会出现普通学生为了能得到培训的机会,弄虚作假的申请贫困学生,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助困资源无法最大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发展性资助是在作为一个新的资助理念,是在救济型资助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它以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引导鼓励学生发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资助工作中,对于如何有效的激励更多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评价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加强工作的专业性等问题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载《教育探索》2013年第1期,第95-96页。
[2]孙德刚:《利用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载《教育探索》2011年第10期,第108-109页。
[3]张瑞芝:《贫困大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探析与对策研究》,载《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第4期,第33页。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辅导员 潘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