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风、学风良性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摘要:教与学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大学无教不立,无学不精。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良好的学风又促进教风,两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努力在全校形成教风带学风、学风促教风的双赢局面。南京财经大学紧抓日常教学,规范学生管理,形成了务实严谨的教风、学风、校风。

关键词:教风 学风 互动发展 推动机制

教风与学风既对立又统一,是良性互动还是恶性循环,将直接影响高校校风建设的成效。教风、学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任何一边的薄弱都会给另一边带来不良影响。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而学风是校园的学习氛围的体现。教风、学风是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最直接的表现。我们应努力在全校形成教风带学风、学风促教风的双赢局面。

平头百姓不关心大学在科研领域的排名,也不会在意大学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他们只关注他们的子女能否在学校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这要求听着最简单,实际却最难,因为教风、学风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冲击,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主要原因:

一、相比于学术科研、文化艺术、院校交流等方面,教学环节的成果见效最慢,周期又最长,教师对于一门课程的分寸拿捏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而例如学术科研,教师花费两年三年往往就能小有成就,而文化艺术领域的“速食效应”更强。

二、现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早已普遍,大学知识又被推到无用论的边缘,很多学生在一进校门开始就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抵触情绪,逃学厌学司空见惯,因为他们觉得课堂内容生涩无用,脱离实际。

三、丰富的大学生活和课余活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现在学生动辄参加七八个社团,活动更是接二连三。社团活动一旦过量,学生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很多时候还要逃课请假,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由于以上诸多方面的影响,教风与学风就会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教师教学无热情,学生学习无兴趣。鉴于这些,我们有针对性地从校风建设、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推动教风、学风良性互动发展的途径。

一、 校风建设倾向教学

校风建设对一所高校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导向性,我们在校风建设中就应当重视教学,将教学这个根基打牢。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提升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科研能力也是判断一所学校水平高低的称,对于教学和科研,我们一直都倡导“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落实起来总是抓科研的效果更好,因为见效快,回报高,教师更积极参与也是情理之中。但教学是学校的根本,科研的成果最终还是要转化成知识,教授给学生,从这个角度说,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要抓,教师更强的科研能力,使其精于学术,紧跟前沿,教师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更新,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2.激励机制的平衡。科研要搞,但教学也要抓,高校的激励机制也要去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在高校开展一些教学评比,教学竞赛等阶段性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普及教学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将对于日常教学的管理融入到一所大学的血液中去。同时,学校的激励机制也应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多。而对于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学校要严格控制投入比例和奖励措施,坚持适度开展文艺活动的原则。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鼓励教师多外出考察学习,钻研学术科研工作,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另外,学校也应重视教辅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他们也是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他们空间去提升自我,鼓励他们去深造学习,为教学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课程设置务实丰富

有人说,书本上有的都不是知识,而那些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无法用言语直接表达的经验才是我们要坐在课堂里去学的知识。我们不论其观点的对错,但其注重实践的观点可见一斑。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让大学知识与就业技能更好的衔接,而这正是“教”与“学”的契合点。课程设置应形式多样,富有实践性,这样的创新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风建设带来良性互动。

1.课程形式多样性。大学是学习形式最丰富的地方,不仅有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且有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调查研究等五花八门的形式。而现在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一方面教师开展实验实践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教师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也不完善,课时量计算的方法是否可以再调整完善,或者对于新开设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师一次性的奖励。

2.课程内容富有实践性,具体表现为:一是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出课堂去学习书本外的知识;二是让更多的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走进来”,传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们可能更爱听、更爱学。课程内容富有实践性,让学生脱离呆板的中小学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动手实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另一方面,学校引进教授名家来校讲座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邀请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开展讲座、座谈会、论坛、沙龙等活动,他们会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带给学生更实际的知识。

三、 学生管理严谨灵活

如果说教风是从学校政策导向和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抓,那么学风是从学生管理的角度来展开。大学是思想领域自由开放的地方,但在社会活动丰富复杂的今天,学生管理只能更紧更严格,同时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灵活掌握。

1.很多大学生都是初次离开故乡,离开父母,他们被这种“自由”冲昏了头脑,失去了自律能力。此时学校更应该狠抓“学风”,严谨治学,科学管理,对于无故旷课逃学、迟到早退、懒惰应付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日常管理落实到位。勤查岗、勤报告、勤教育,用我们的一片“勤”换学生的一点“爱”,督促他们热爱学习、热爱上课。同时,开展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风建设月”就是南京财经大学紧抓教学的一个典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校的各级监督,形成“点、线、面”立体的管理模式,严谨务实的学风是一所学校最好的名片。

2.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我们要积极向学生传达学习的意义,任何一件事没有理论指导都是不行的,学习也一样。学生如果没有人生目标,学习只是一件苦差事,他们被推着向前走,自然学得费力辛苦。大学相比普通专科学校的优势在于,在这里不仅学习到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当学生走出校园后可以应对更多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南京财经大学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让学生们尽早形成应有的危机意识,明确自我在大学四年里学好哪些知识才能领先别人一步,成为未来招聘会的宠儿。
此外,学生学习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形式应继续开展,评奖周期可以从学年缩短至学期,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师生关系培养。现今人情淡薄,师生关系也今非昔比。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名字老师都叫不上,走在路上师生见了面都如陌生人一般。师生之间互动太少,如果只停留在课堂里的四十五分钟,课堂内涵无法延伸,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鼓励教师开设微博或主页,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找到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师生间关心互动。南京财经大学积极开展“本导”建设,给本科生配备导师,让学生在有疑惑时可以找到老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而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将给教学带来神奇的化学反应。

良好的校风养成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手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风,一手抓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风。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风、学风良性互动发展,最终才能促成健康严谨校风的形成,而南京财经大学才能真正达到“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校训要求。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实验员 吴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