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在高校创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然而,高校在重视和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忽视了对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本文在分析了现在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从树立感恩情怀和意识、营造感恩氛围、创造感恩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和谐校园视野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和谐校园 贫困生 感恩 感恩教育

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的认可,并诚信诚意回报社会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高校感恩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出发点。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社会人文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考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和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日益增加,这使得对困难生的资助与帮扶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普通高校中, 贫困生约240多万人, 约占到了在校总人数的20% , 其中特别困难学生约160 万人, 占在校总人数的5% ~10% 。“绝不让一个贫困的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已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郑重承诺,国家、社会和高校通过“奖、贷、补、助、减、勤”等资助手段,建立了多格局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形成了国家、学校、社会三层资助架构,扩大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受惠面。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困难生在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之后不知道感恩、报恩现象甚为严重,这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严重的课题,也在无形地影响着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已经引起的广大高校普遍关注和重视。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对每个人而言,大学阶段无疑是人生中最重要而且是最难忘的一个阶段。它不仅仅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每个人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尤其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阶段更是他们可以通过刻苦学习改变人生轨迹的历史机遇,是他们以优异学业感恩国家和社会,回报父母的关键阶段。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贫困生这一大学校园的特殊群体正面临着感恩意识淡薄和缺失的严重危险,这主要表现:

(一)对父母的培养和教育缺乏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价值和利益,而对“百善孝为先”、“知恩图报”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一切首先考虑自己,对父母恩惠全然不知,认为这些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需感恩,也无需回报。部分学生不顾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买奢侈品等,用父母给的生活费和得到的助学金泡网吧,荒芜学业,不求上进。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将自己经济的拮据原因归咎于父母亲的无能。

(二)对国家、社会的资助认为是理所当然,缺少感恩之意

部分贫困生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有的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甚至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部分学生拿着国家给予的助学金,但不去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将来学业有成回报国家和社会,却用来请客吃饭、上网、抽烟,更有甚者拿着助学金来炫耀,却不想着去回馈社会。

(三)对老师的教诲和辛勤的付出视而不见,缺少尊重和感恩之情

少数困难学生对待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对老师的付出视而不见,遇到老师低头通过、形同陌路,从不主动跟老师打招呼,更不要说对老师的感谢和感恩了。央视2005 年10 月23 日《周末讲述》节目报道:1995年12月22日,离刘老师退休仅有几天的时间,他瞒着儿女为6名学生办理了担保手续,担保金额共23600元。担保书上说明:6名学生必须在学校规定期限内,将所欠学费还清。逾期不还,将每月扣掉担保人刘老师的工资,直至欠费还清为止。1996年1月,刘老师办理了退休手续。按照协议上规定的还款期限,6名学生中有4名按时归还了所欠学费,只有郭、沈两名学生,在分配工作后分别还了500元和1000元后再无下文。其中姓郭的学生还曾写信给刘老师说明没有及时还钱的理由。10 年来,老师多次催其还款,两名学生始终以各种理由欠款不交。后来,学校按担保规定, 从刘老师每月工资里扣除了500 元,用于抵偿这两名学生所欠的学费。而刘老师当年每月570 元的工资被扣除后,仅剩下70 元,连起码的生活都不能保障。万般无奈下,刘老师只得靠捡破烂度日 。

二、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和缺失的原因

从前文有关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当今高校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为什么这些受到国家和社会帮助过学子会出现如此的感恩意识缺失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困难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缺失,漠视感恩

有的困难生不愿承认自己的家庭贫困,把贫困当成是一种耻辱,认为贫困就是父母无能的表现,感觉十分丢人,觉得别人帮助自己只是出于可怜, 自己接受帮助也是出于无奈。还有一些贫困生甚至认为,自己是从贫困地区、农村、山区来的,所以学校、社会本就应该关心照顾自己,自己的困难得到解决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感觉到自己想象中该得到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别人多时,心里就不爽,烦恼、愤怒的情绪也就随之而来,这样的内心很难促使学生产生感恩回报的意识。另外,贫困学生因为对强大的经济压力,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些均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精力分散,影响了学生对感恩意识的自我培养,也导致了学生对感恩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漠视。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成长环境的渗透影响

身为20多岁的大学生正属于人生中性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外部社会环境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笔者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环境无非是两种: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现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社会矛盾高发的时期,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讯息的迅快速传播使一些错误思想,如对个人利益的盲目追求,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聪耳不闻,对父母不孝,对亲人无情等快速传播。这些不良思想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包括困难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形成。家庭环境也在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些学生自小在困难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艰辛童年生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心理上出现自卑,认为别人的好心帮助是出于对自己的可怜,自己接受别人的资助是生活所逼,因此想在内心深处产生感恩的意识和行为是很困难的。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突然遭到变故,家庭条件由原先的富裕瞬间变为穷困潦倒。这些学生在富裕家庭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品行、处事态度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无法立刻能够适应贫困生活,致使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产生强烈的攀比心理,不去思考对资助的回报感恩。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很多学生父母特别是农村的贫困生父母认为送儿女读书是自己的义务,自己含辛茹苦供儿女读书是应该的,持一种讴歌态度,不期望得到回报与感恩。这无疑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回报意味,不能促使孩子养成感恩意识,此外当前很多高校教育多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关心最多的是学生就业问题,而感恩教育经常被忽略甚至被遗忘。这种情感教育的缺失与滞后, 导致贫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加速了学生感恩意识的荒漠化。

三、加强高校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举措

感恩并非先天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针对高校困难学生感恩意思淡薄和缺失的严重后果,笔者认为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古训。《战国策》也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因此,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的需要。因而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一)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感恩情怀和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给予感谢和感激。感恩并非先天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在培养贫困生正确的感恩意识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而通过感恩教育对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起着很大的塑造作用,即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懂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感激父母;要让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把接受教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珍惜他人的爱心,懂得感激和回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感恩情怀和意识。

(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和环境

现代社会已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科技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网络科技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和教育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网络、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将会成为学校感恩教育的更加合适便捷载体。建立感恩教育的信息化平台,通过新媒体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对等的、坦诚的的交流变得异常重要;加之这种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寓教于乐,更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效果明显。同样可以在人人、QQ群、微博等学生常用的平台上尝试创建感恩教育专栏, 可以上传一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的学生宣传政府的资助政策,使其能够清楚意识到政府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所做的实际努力;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向受助的学生宣传感恩报恩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还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让受资助同学互相分享感恩心得、 诉说感恩情怀、倡导感恩理念,、号召感恩活动。我们要使这样的网络平台成为受助贫困学生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不仅能提高他们对感恩的认知,更能引起他们对感恩共鸣。

(三)学校和家庭携起手来,建立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

针对现在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和缺失与学校、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有不可忽视的关联,笔者认为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立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感恩教育是不可能靠一次两次教育就能完成的,一段时间的密集教育也并不能意味着就会一劳永逸。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思维相对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稳固,并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发展态势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来说,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尤为重要。这就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要和家长一道不断强化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实践,通过实践,在报恩、施恩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减轻心理负担,进一步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培养深厚的感恩意识底蕴,起到良性循环作用。并且要把感恩教育同时代特点紧密联系起来,在贫困生传统的感恩意识教育中及时融入新的时代特征,有效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现感恩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

(四)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为困难学生感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形式

贫困生中不少人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现实导致其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是不敢于表达自己情感。也许他们并不一定全是感恩意识淡薄和缺失,而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原因,他们想感恩、想回报社会却没有勇气和机会。那么,作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我们这些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应该努力的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以诚意和实行行动去感恩国家、回报社会。例如在平时鼓励他们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激励身边的人;对曾给予他们帮助的人表示谢意;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毕业后回乡支援家乡建设,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家乡落后贫穷的面貌等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古训。中华文化孕育出了无数千古流传的感恩故事,如孟宗“哭竹”、王祥“卧冰”、庚黔“割股疗亲”、郭巨埋儿、张巡杀妻的真实故事。虽然有些做法显得太极端化,但其中的感恩意识着实让人敬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不要求每个受到资助的大学生都把感恩讲在嘴上,贴在脸上,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感恩意识,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不仅要学会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做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和如何感恩国家、回馈社会,通过自己努力为社会作出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

参考文献:
[1]刘佳:《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第62-63页。
[2] 蔡振春:《论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载《职业圈》2007年第22期,第154-155页。
[3] 柏文涌:《和谐社会视野中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114-116页。
[4] 戴世琴,蒙平川:《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载《今日南国》2008年第3期,第34-36页。
[5] 胡晶君:《高校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初探》,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9卷第3期,第36-39页。
[6] 沙 峰:《育人重德: 用感恩教育领跑高校资助工作》,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05期,第99-100页。

艺术设计学院 辅导员 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