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新媒体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但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功利化特征,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保障、方法创新、主体建设、客体功能和氛围营造五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提出“五位一体”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手机、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热爱新事物的大学生们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占领和掌握新媒体的教育阵地,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到大学生心中。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功利化的特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成功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公认的社会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虽然新媒体本身既不姓“社”也不姓“资”,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带来了大量信息的良莠不齐,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需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发生的新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理清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面临多元化的选择

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冲击,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其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竭力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凌驾于别国之上。这些腐朽落后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其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我们正面临着意识形态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这是对我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考验。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的趋势

新媒体对人的评判标准的功利化倾向对大学生存在一种价值取向上的诱导作用。当前新媒体所推崇的成功楷模,多为经济界人士及各类明星,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同时新媒体为吸引眼球,过度关注社会负面问题,与大学生们从小接受的传统的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大学生们逐渐放弃传统的价值判断,开始关注自身的现实利益。大学生由过去的“老三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现在的“新三到”(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能赚钱的地方去)。他们认为理想虽然美好,令人神往,但是太遥远,不实惠,他们更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健康”、“家庭”、“金钱”被许多大学生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宝”;“家庭幸福、生活优越”、“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找更多乐趣”成为大学生们最推崇的处事和生活方式。

二、“五位一体”多视角全方位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也作为新媒体一个非常庞大的受众群,其价值观正处于逐步成长定型的阶段,我们如何在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的虚拟化、不良信息的泛滥化等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占领和掌握新媒体阵地,引领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富有挑战而又任重道远,笔者试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保障、方法创新、主体建设、客体功能和氛围营造这五个方面多视角全方位来探索构建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第一,方向保障:始终以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方向,用“三个倡导”引领大学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价值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必将极大地推动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实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只有使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奠定基础;只有推动国家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才能使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4]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社会的方向盘,也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这关系人心的向背,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未来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希望,当前我们处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时代下,需要保持头脑清醒,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领导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扭转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以共同的理想凝聚人心,以崇高的精神鼓舞斗志,以先进的榜样激励士气,用“三个倡导”的法宝抵御新媒体环境下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牢牢掌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盘”,始终以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方向,引领大学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第二,方法创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利用新媒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地,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新媒体的普及要求我们要从传统的教育方法中彻底解放出来,进行探索和创新,既要坚持主旋律,又要让形式多样化,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平等对话,将单一说教转变为生动交流。我们还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手机、QQ、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作为新的教育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特别是要利用好微博,这种互联网上每篇不超过140个字迷你型博客的裂变式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利用上述各种教育工具,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单、双、多向的各种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必然会激发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和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我们在教育方法的创新中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做到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5],而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16号文件中所说的“三贴近”实际就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关注大学生所关注的方面,并能及时把握机会给予相应指导和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指导大学生用科学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公共安全事件、社会道德事件等热点问题。

第三,主体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败。

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形势下,教育者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只有随着教育者政治敏锐性、鉴别力的提高,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也才能引导学生汲取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信息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作风优良,要具备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真正成为大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引导者。其次,必须培养既有娴熟传播技巧,又有较高媒介素养的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通过运用熟练的传播技巧可以将要传播的信息传给受众,对于政治倾向性、社会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包括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 fully)。我们只有具备了上述良好的素养,我们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有能力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主导权,才能牢牢地占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才能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辨别真伪、分清是非、因势利导。

第四,客体功能:充分发挥客体主动性,通过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根本特点是具有客体性,但又具有主动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 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9]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承,它们其实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但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思潮的冲击,我们的民族精神、革命信仰和优良的道德品质被大学生长期忽视甚至遗忘。然而随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接受教育上表现为不愿接受被动的灌输,而是希望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得到提高。我们一旦唤醒并激发大学生身上的包含民族精神、革命信仰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精神因子,那么必定促使大学生极大发挥教育客体的主动性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这无疑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实际工作中,这就需要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大学生党员一般都有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光荣的历史使命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学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广大普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认同和共鸣直至集体践行,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族精神、革命信仰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五,氛围营造:优化校园硬环境,强化校园软环境,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般来说,校园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在校园的硬环境建设上,通过合理规划校园内人文景观,例如在校园景观中融入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今名人座右铭、爱国英雄和学术大师的雕塑等等元素,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革命信仰和民族自豪感;并可通过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自然环境,来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态意识。在校园的软环境建设上,我们应重视校史、校风和校训的传承,加强教风、学风的建设,加强对文化积淀的保护,注重对大学精神的培养,通过利用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校园BBS、海报、校报、校刊等校园载体,采用时事政策宣讲、学术讲座、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多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此,大学生们就在耳濡目染的校园环境中,有意无意地理解、认同、选择并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决定着人才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新媒体时代,必须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引导大学生按照“三个倡导”的要求,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遵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坚信: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青年大学生们的心灵深处、血液之中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汪松明:《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思考》,载《教育探索》2007年第7期,第109页。

[2] 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第65页。

[3] 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载《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2期,第8页。

[4] 吴桂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第55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20041015

[6] []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7] 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第18页。

[8] 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载《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第117页。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朱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