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解剖麻雀”的办法,选取审计11级学生在2013年7月-9月间的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分析了四类学生实践的具体做法及其意义。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暑期社会实践 比重 意义
人与人的不同,就不同在经历上面,同样的两个月前拉箱子回家,也是同样的两个月后拉箱子回校,而中间夹杂着每个人两个月的不同经历,这样的一个暑假,也就显得很不同。审计11级的不同学生也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开始了不同的社会暑期实践。那么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在哪些领域、又具体做些什么?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有其意义?文章选取南京财大审计11级学生在2013年7月-9月的暑期社会实践为例,试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大体类型及其比重
审计11级学生的暑期实践大体分为四类:团队立项的暑期实践活动(3人1个组);会计、审计类等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实习;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实习,如打工、动手实践类、教育类;志愿者工作。其比例构成如图1所示。
图1:审计11级学生暑期实习类型分布图
二、大学生组建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
团队协作所占比例较小,仅为6%,但是实践的质量很高,每个人都经历了实实在在锻炼。卞亚南、蔡欣瑶、杜依依等三位同学组建的团队,在南通蓝印花博物馆实习时,将一些蓝印花的玩偶发到自己在网上的空间等交流平台,扩大了宣传力度,并且将中国传统蓝印花与日本无印良品这个将杂货做出品牌的品牌进行相类,并与先前进行的蓝印花布市场流向和群众希望进行对比,探讨研究了蓝印花布未来的发展道路,为中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三、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志愿者的暑期社会实践
亚青会志愿者和英语大赛的志愿者所占比例为12%。作为志愿者的学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且不求回报,尤其是亚青志愿者们在40度高温下仍然为这一南京的体育盛事奉献着,是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志愿者们从细微之处着手,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必不可少。在与参赛者以及主办方进行沟通时,也是扩大了交际圈、锻炼了沟通能力,认识了来自全国乃至亚洲各地的选手并结下深厚的友谊,继承了无私奉献、热情友好的志愿者精神并使其发光大。
四、大学生进行专业性实践
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实习者所占的比重为40%。对于只在大学呆了两年的大学生来说,这两年所学习的多为基础课,专业课涉及较少。而财会类实习特别需要专业知识,所以能做的事情不是很多,要做也是非常基础的事情比如复印打印、订账本之类的,而因为所能做的事情不多,所以大多此类实习的报告中都总结了关于专业知识重要性和人际交往沟通重要性的方面。尤其是在没有事情做的时候,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能够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或者是尽可能多的在老师那里多打听到一些知识、一些细节上处理的敲门,人际交往这门课说实在就是情商的培养,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仅重视智商,更有甚者将情商的高低作为面试的主要依据,所以待人接物同样需要虚心学习。
同时,通过专业类实践,学生才真切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比如关于财务报表、票据、管理会计、管理审计、相关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等知识实用性非常强,也恰恰是工作岗位上切实需要的,使学生更加清楚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提高,以避免以后毕业后在工作上无从下手。
五、大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弱的实践
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弱的实习者竟然最多,占到42%,这些打工类实践虽然不涉及财会方面的知识,但是工作上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却更有效,细心敬业等职业素养培养的也更多,而打工所体会到的辛酸辛苦也是加倍的。同样的,成就感也是成倍的增长。打工类实习不像财会类实习是通过认识的人找到的机会,而是自己去争取的机会,其中被骂被批评少不了让人心灰意冷感慨世态炎凉,而这些正是以后步入社会后经常遇到的问题,心态的调整,干活的认真程度,都是相当于与社会提前接轨了一样。而有些参观当地博物馆、进行农村调研的也是收获了学术上的长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亲自所见亲身所感才是切身感受,才能受益良多。
总体来看,审计11级的每位学生大都过了一个十分充实的暑假,实践时间约占暑假长度的1/2—2/3,实践与休息合理分配,而且这些社会实践让同学们认识到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也找到了自己薄弱的地方,为大三的学习提供了动力。暑期实践既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且还创造了很多的社会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从另一个方面看,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现有大学生的缺点,比如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回到学校后,学生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了这些问题并进行了有效的改正,大多也都更珍惜在校的时光,积极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探析———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第23页。
[2]陈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转型改进研究》,载《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第36页。
[3]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第38页。
会计学院 辅导员 巩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