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研究

摘要: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调查了南京某高校2013级334名大一新生,探讨了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第一志愿、家庭收入水平、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生适应性水平与是否第一志愿、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2)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显著;(3)第一志愿新生适应性水平高于非第一志愿新生,且差异显著。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性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独生子女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根据生物学观点,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示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个是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参考文献][1]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一版.][1]。结合皮亚杰关于适应的定义,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是指新生在大学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根据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以达成与新环境平衡的一种适应性过程。

大学阶段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体从青年向成人的过渡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职业为主的准备期。个体对大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鉴于其重要性,大学新生的适应性一直都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大学新生适应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Balaisis,Mary针对一年级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良好的适应性与内控的人格特质、自我定向、社会支持的知觉相关,且内控人格是最佳的预测因素[[2]Balaisis M,Juris,Miezitis S.First year students& adjustment at Vilnius University in Lithuania:The role of self- orientation,Locus of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 d demographic variable[J].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1):3- 45.][2]; Martin等人的研究发现内控的人格能较成功的适应大学生活。[[3]Nancy K.M.,Paul N.M.The Effect s of Freshman Orienta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on Adjustment to College:A Follow – up Study [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4(2):201- 208.][3]

国内学者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适应性水平的调查。如陈小红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普遍较高[[4]陈小红.普通本科院校新生适应性现状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63-66.][4];范红霞对2005年到2008年的新生进行了纵向跟踪研究,发现不同学年新生适应性表现出下降的趋势[[5]范红霞.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J].2010(10):65-68.][5]。第二,影响适应性的相关因素分析。秦涛认为大一新生对学校环境的感知与适应性成正相关[[6]秦涛.大一新生对学校环境的感知与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7):845-846][6];戴晓天探讨了大学适应性和成人依恋的关系[[7]戴晓天。大学新生适应性与成人依恋的关系[J],社会心理学,2012(6):76-81.][7]。第三,不同大学生群体适应性的差异性比较。张大均的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大学生整体水平低于城市生源大学生[[8]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4- 128.][8];第四,评价工具的设计。沃建中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冯廷勇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第五,提升新生适应性的对策研究。王蕾,闫小红等分别从学长制、社会工作视角探索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策略[[9]如王蕾.运用学长制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探索[J].大学,2011(7):66-73.][9][[10]闫小红.系统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的服务模式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79-83][10]。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南京某高校2013级新生进行适应性状况的调查,分析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参与调查的对象为南京某高校2013级大一新生,涉及金融、会计、管理、法律、社会工作、数学、税务、外语8种专业的334名学生。样本的详细分布如下:男生183,女生251人;城市生源173人,农村生源161人;家庭收入2万元以下60人,2~5万元108人,5~10万元103人,10~20万元47人,20万元以上16人;独生子女221人,非独生子女161人;第一志愿录取136人,非第一志愿录取198人;父亲受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19人,初中124人,高中115人,大学及以上76人;母父亲受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52人,初中108人,高中103人,大学及以上51人。

(二)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s Adjustment Scale,CCSAS)由北京师范大学沃建中教授开发,是测查中国大学生适应状况的本土性工具。该量表共有60个题目,7个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所有选项采用五级评定法,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水平越高。[[11]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95-101.][11]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在内部一致性系数方面,7 个维度除校园生活适应和满意度略低于 0.70 以外,其它 5 个维度信度系数都较好,总量表的信度系数高达 0.93;2 周后的再测信度系数也非常好,分量表及总量表的 r系数都在 0.90 以上,其中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更高达 1.000。在结构效度上,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所有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在 0.45 以上,各维度的累积解释率均超过了42%。此外,该量表具有很好的项目区分度,每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均在 0.22 以上,而且均达到 0.001 显著水平。

(三)研究程序

在2013级大学新生入学一个月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测试。测试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学生独立填写问卷,填答完毕后当场收回。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各项目描述性分析

         
(分数解释:1-2分:适应性较低;2-3分:适应性一般;3-4分:适应性较好;4-5分:适应性较强)

从上表可以看出,新生适应水平的总平均分为3.66,表明新生的适应性水平总体较好。

表2 适应性水平的百分比分布


 

整体上看,75.1%的新生适应性水平较好,20.4%的新生适应性较强,而只有4.5%的新生适应性水平一般,不存在适应性较低的新生。

(二)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性别、生源地、家庭年收入水平、是否第一志愿入学、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教育水平和母亲教育水平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总平均分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适应性总平均分,解释变量为性别、生源地、家庭年收入水平、是否第一志愿入学、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教育水平和母亲教育水平。由于被解释变量都是定类变项,而多元回归分析要求全部变项都是定距变项,因此,要将每个定类变量变为一组虚构变项。[[12]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6-269.][12]据此,做线性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表3 适应水平总平均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强制进入策略)

a.预测变量:(常量),家庭年收入10到20万,男,父亲高中,第一,独生,母亲初中,父亲小学,2到5万,城市,家庭年收入2万以下,母亲高中,父亲初中,母亲小学,家庭年收入5到10万。

b.因变量:适应水平总平均分

依据表3可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1.935,对应的概率P-值小于0.05,因此可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可建立线性模型。

表4 新生适应性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强制进入策略)

a.因变量:适应水平总平均分

注:***表示在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由表4可知,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第一志愿与新生适应性水平的线性关系显著,其保留在模型中是合理的,回归方程式及其标准化方程式分别如下:
    Y=0.120X1+0.104X2+3.286
    Y=0.133X1+0.120X2

Y为适应水平的总平均值,X1为是否为独生子女(是独生子女为1,不是为0),X2为是否第一志愿(是为1,不是为0)。

(三)独生与非独生的大学新生适应性各项目的显著性差异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第一志愿入学与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的总平均值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推出相应的回归方程。下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考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以及第一志愿入学与非第一志愿入学的新生在适应性各项目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表5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新生在适应性各项目的显著性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方面以及总平均分存在显著差异。另外,独生子女的适应性也要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水平。

(四)第一志愿入学与非第一志愿入学大学新生适应性各项目的显著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入学的新生在新生适应性上的差异的显著性。

从表6可知,新生适应水平总平均值及各项目上的平均值,第一志愿入学的新生均高于非第一志愿的入学新生,但差异不显著。两者在满意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

当前,在校大学生都为20世纪9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后出生,是否独生子女已成为90后大学生标签性的划分标准。在传统观念中,认为非独生子女拥有乐于帮助别人、能够适应新环境、合群、独立等优秀品质。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优越,往往表现出自私、自理性差、孤独感强等心理和行为表现。但本调查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出相对立的结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无论在总体适应性还是大部分适应性项目上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论与风笑天所认为的“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孤独感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一致[[13]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5).][13],同时也证明了佘丹丹和李志“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普遍具有较好的学校适应力”的观点[[14]余丹丹,宋少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适应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41-45.][14][[15]李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校生活适应状况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1998(4):31-36.][15]。

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适应性要好于非独生子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说明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确实提高了人口质量。其次,独生子女大学生拥有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他们的成长往往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而作为90后独生子女父辈的60后,不仅关爱子女,而且注重使用较为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来教育子女,以弥补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中的不足。第三,非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农村地区,乡村的生活方式与大学校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类群体的适应性差异也可以理解为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

(二)是否第一志愿入学的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的差异及其原因

满意度是一项综合性指标,指大一新生对目前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第一志愿入学新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第一志愿入学新生,其原因显而易见,第一志愿的入学新生,其首要志愿获得满足,因此会满意目前的现状,从而会更加积极地面对新的生活与环境。非第一志愿的入学新生,他们在入学时因为第一志愿无法满足而被调剂到相对弱势的专业,往往会有不如意、埋怨、气愤、甚至是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进而会影响其对大学的整体满意度乃至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综合考察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第一志愿入学、家庭收入水平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影响,经过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但仍不能忽视部分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在适应性各项目上,自我适应和人际适应平均值较高,满意度的平均值最低。

2.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适应性要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第一志愿的大学新生在适应性各项目上的平均值都要高于非第一志愿的大学新生,两个群体在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别。

(二)建议

1.改变对独生子女的认知偏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刻板地认为独生子女不合群、独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但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适应性更好。相关研究结果也证明了独生子女在智力、社会交往、职业期望等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应该科学地认识独生子女大学生,不能把偏见强加在他们身上,得出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很多、难以适应新环境的论断,这样不仅会伤害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会激发其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应充分肯定和相信独生子女。

2.提升非第一志愿大学新生的满意度。在高校中,有些弱势专业的新生大多为非第一志愿录取,弱势专业的就业一般比较严峻,在学校中也不被校方重视。提升非第一志愿新生的满意度,就外力来说,一方面需要院系为专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系列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活动,如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座谈、“大学新生成长小组”团体辅导等。更为重要的是,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新生必须把外力转变为自己内力,主动做好自己的学业乃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第二学历、职业资格考试等方式,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甘诺 滕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