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引用了古人诤言“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奢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是说勤俭就能约束自己,能够约束自己,一切好事都会涌现出来;奢侈就会放纵自己,一旦放纵自己,一切坏事便会得以滋长。这告诫我们:俭则兴,奢则败。
隋朝开国元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节俭治国的明君。他不但要求国人勤俭,自己也身体力行。有一年关中闹饥荒,当他听说百姓吃的是豆粉拌糠时,一边流泪一边责备自己无德,下令撤消自己平时吃的菜肴,不喝酒,不吃肉。他严厉批评太子杨勇的奢侈行为时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当注重节俭。”他在位时,隋朝出现鼎盛局面。《文献通史》上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文帝临终时,国库积储可供全国五六十年的正常使用。
同样是隋朝,隋文帝之子隋炀帝杨广则是一位骄奢贪婪的人。他依靠文帝积累,自恃国家富强,挥霍无度,劳民伤财,造成国力大量损耗。如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在东都举行盛大庆典,东都皇城外的定鼎门大街被开辟成戏场,5万名乐工在这里通宵达旦表演各种节目,持续了半个月。诸如此类的奢侈行为在他在位的十四年中比比皆是、司空见惯。无节制的奢侈挥霍,最终落了个身死国灭的可悲下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亘古以来多少事实反复证明:艰苦奋斗能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秦穆公因信奉“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思想,勤俭治国,秦得天下。汉文帝崇尚节俭、力戒奢侈,遂有“文景之治”。而商纣王酒池肉林,纸醉金迷,很快便断送了商汤的江山。唐玄宗沉溺酒色,迷恋玩乐,招致“安史之乱”, 致使唐朝盛世一去不返。
纵观历史上一些大学者、大思想家、大政治家,无不把俭素看作美好品德的基础与前提。史学家司马光曾说:“有德者皆由俭来。”“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就是说有了俭才能够有德,才能不被财物役使。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开篇就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孔子历来主张无俭便无德,因此他非常鄙视那些以俭朴为羞耻的人,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对于那些以不好的衣物和食物为耻辱的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理想问题。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同视为重要德目。墨子把节用作为圣人治国之道,《墨子·节用篇》专门论述了节俭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我们注意到,随着物质的丰富,积数千年而沉淀下来的尚俭意识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一部分人攀比、摆阔、铺张、奢华、挥霍、浪费……花样迭出。几千元一瓶白酒,上万元一瓶洋酒,数万元一个提包,十几万元饕餮盛宴更令人触目惊心。有统计,近几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四分之一;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又据国务院扶贫办网站显示,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正像司马光抨击的那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乃以俭相诟病”。这不仅极大浪费、消耗了物质、资源,而且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和心理失衡或畸形。
其实静观现实,我们还没有真正富足起来,虽然我国已一跃成为仅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人的各种财富指标在世界上仍然处于靠后的地位,人均GDP一直在世界百名左右,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要靠后许多名。居民拥有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与发达国家更是差距很大。中国人在奢侈品消费等方面的不节俭行为“翘楚”世界,这是不是一种未富先奢的夜郎心态呢?应该是。
与此相映,许多发达国家的节俭让我们汗颜。据有关资料显示:瑞士是世界上的富国,人均年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失业率仅3%,通货膨胀率为4%,然而,在如此富有的国度里,人们花钱从来不大手大脚,而以节俭闻名于世。拿汽车来说,他们完全有条件买豪华的“奔驰”或“林肯”。然而,瑞士公路上行驶的大多是“丰田”、“雪铁龙”、“大众”等这类普及型汽车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甲壳车。至于手表,这个“手表王国”所产的“劳力士”、“梅花”、“英纳格”、“雷达”和“欧米茄”等品牌手表名扬全球,但他们大多使用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连穷国公民都早已不戴的塑料电子表。还有,英国的富在全世界也能排上号,可富裕的英国人也是十分“小气”,甚至“小气”得不肯多用一张纸,所有大学的纸都是正反面书写的。另外,英国中小学生不用买课本,他们用的课本一般都是上一年级学生留下来的。这样不仅减轻家长的负担,而且每年还节省了大量印教材的纸。在英国,一般家庭都有洗碗机,但他们只是在周末或人多时用。这并非是英国人用不起电,而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英国相比,美国更富一点。可富裕的美国人生活上的节俭更是出名的。美国人请客,客人别指望能吃到十几道菜的大餐,他们最多给客人叫一块牛排或一片肉饼,另外再搭配一些青菜沙拉。与之相比,我们是否有必要摒弃比较自大的病态心理呢?让我们学学人家的“小气”,学习人家十分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前人经验与教训应该不因时空改变而淡忘,而要成为历久弥新的晨钟暮鼓。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较为丰富而人们的伦理观念呈现多元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牢记历史上“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教训,承继节俭优良传统,在节俭与奢侈问题上明辨美丑、善恶与是非,弘扬节俭,从我做起。这不仅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个人,选择了节俭,就选择了一条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