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数字中的中国梦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一系列数字描述了2013年中国发展的状况,也勾勒出2014年中国发展的愿景。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覆盖范围广的民生政策,抑或简政放权的措施,都通过准确而指向性明确的数字进行了表达。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们都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进行了细化,强调效率,通过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7.5%:“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李克强总理表示,这一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在与会代表委员以及相关专家看来,这一目标“非常实事求是”。

“这一目标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真实反映发展速度,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非常有好处。”听完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华泰集团董事长李建华对本报记者说。

在GDP增速预期的背后,是发展模式的变化。淘汰落后产能、重视生态保护、提高GDP的“含金量”……这些都成为受访专家与代表委员们的关注重点。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另外,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退耕还林还草500万亩……

“报告透露出的信息是,中国当下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更新换代。”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告诉记者,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信号明确而且强烈,下一步,各地政府应该注意进行调整。

1000万人: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

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这两个任务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的重点工作。李克强总理谈到民生时说到,“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民生的指标非常多,也很实在。”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所评价的,通读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生目标的数字俯拾皆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60万户、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钦州市委书记肖莺子告诉记者,他认为报告中有关民生的举措体现出本届政府为民、务实和亲民的作风,“无论是医疗、教育、卫生,还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孩子的升学,都关乎所有百姓的利益”。

“民生目标的完成情况,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褚松燕表示,中央对于民生方面的决心显而易见。

1500亿: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去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这些为企业“松了绑”、“添了力”的措施,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让企业按市场规律办事,让企业不去找市长而是找市场。”肖莺子这样阐释简政放权的目的。受访专家和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去年的简政放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局,让人印象深刻,政府通过减少手中的权力,给市场让出了更大的空间。

“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李克强在报告中承诺,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今年的难度应该比去年大,”褚松燕认为,简政放权遵循了先易后难的逻辑,前面的主要跟经济相关,再往后就会逐渐跟社会相关。但她表示:“哪怕阻力再大,本届政府也拥有突破一切障碍的决心。”

77次: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正如李克强在报告中所说,“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性也直接体现在报告中。据本报记者统计,在这份1.7万余字的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77次之多。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改革’落笔之重超乎预料,无疑是一份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决心书。”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说。

肖莺子告诉记者,他感觉报告全文贯穿了改革创新的主线。他说,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而改革的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一承诺正在通过多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得以兑现。

“本次政府报告强调了改革会进一步推进,也就是让一些阻力和障碍感受到压力,不再存侥幸心理。”褚松燕说,“我觉得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是很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