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9月23日电(记者 徐扬) 金秋九月,投资1200多亿元的京沈高铁在广袤的辽河平原上加紧施工。5年后,坐火车从北京到沈阳只需要两个半小时。而100年前,这段旅程要花21个小时以上;65年前,坐在密不透风的闷罐车里的旅客,恐怕做梦也无法想象时空可以如此改变。
数据显示,到去年底,中国高铁总营业里程达到11028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改革开放之初,当邓小平坐在日本新干线上时,用一贯简单明快的语言强调:我们现在很需要跑。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车轮上的中国跑得越来越快,正是中国变化的一面镜子。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坐上动车组,感觉好极了
田桂英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走过了蒸汽、内燃、电力三代铁路的发展轨迹。
如今,85岁的田桂英在家中经常端详自己的一幅照片:那时的她20岁,英姿飒爽,手握火车栏杆,头戴铁路大檐帽,脖子上围着白毛巾,亮闪闪的大眼睛眺望着远方。
“最苦的是练习投炭。”田桂英讲起往事口齿清楚,记忆牢固,“刚解放时火车全是蒸汽机车,靠烧煤运行。10多斤重的平板锹,每3秒一锹煤,15分钟280锹,一个小时下来腰酸背疼,两天下来就累得站不起来。”
靠着超乎寻常的毅力,田桂英成为大连机务段驾驶蒸汽机车的能手,作为全国劳模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成为全中国妇女的偶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田桂英心里还放不下火车。当年她是驾驶蒸汽火车的女司机,如今她是高铁列车的乘客。
全身银白的动车组列车首次上线时,田桂英买票坐了一趟。“安静、舒适,每小时能开300公里。”她说,刚解放时火车条件简陋,冬天冷夏天热,驾驶室连速度表都没有,完全靠经验。“‘老铁路’坐上新火车,感觉好极了。”
65周年国庆就要到了,田桂英因为去年的一次骨折已不怎么出门了。“听见铁路的好消息就高兴啊。”她说,“如果腿脚能好利索,想从沈阳坐高铁去趟大连,看看当年的老机车。”
一座陈列馆:百年铁路发展史
“田桂英驾驶的机车,即使留到今天,在我们馆也算是年轻的。”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沈阳铁路陈列馆馆长郭宝权说,从100多岁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陈列馆以实物再现了中国铁路百年来的沧桑巨变,记录了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的梦想与成功。
在400米长的陈列馆大厅,共有机车、客车、货车和工电设备800台件,全部为真品展示。从1907年从外国引进的达波1型和颇勒型蒸汽机车,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自行制造的和谐3型动车组,按照“年纪”大小依次排列,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这是今年新进馆的车体。”郭宝权带记者走到一台客车车厢前说,“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生产的一种动车,是日本在中国殖民统治的产物,是很先进的一种车型。而那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能力生产这样的火车。”
火红的车轮、笔直的铁轨、伟岸的身躯,身临其中似乎历史的车轮从身边呼啸而过,每走几步就会跨越一个时代。
展览中一幅幅图片记载着一个个时间节点:2000年,中国修建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为高铁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2002年,最后一批蒸汽机车下线,瓦特创造的蒸汽时代退出了历史舞台;2008年,京沪高铁开工建设。
走进陈列馆巨大的沙盘演示区,是世界上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模型列车在沙盘上急速穿梭,就像贴地飞行一样,让人无不惊叹。
两代人的铁路情:一张火车票的家国记忆
沈阳收藏家詹洪阁正忙着张罗自己的“新中国成立65周年展览”。其中包括一件特殊的展品,是自己和父亲乘坐哈大高铁的首发车票。
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铁开通。当天,从沈阳北至大连北的D5008次列车7号车厢里坐着一对父子乘客,他们与铁路有着特别的情缘。
儿子詹洪阁搀扶着父亲詹宝俊坐了下来。詹宝俊舒坦地半躺在座位上,好奇地看看车厢里的座椅、显示屏、逃生锤,怎么都看不够。50多年前的冬天,詹宝俊也是从沈阳登上了开往大连的闷罐车,开始了他军旅生涯。
回想当年经历,詹宝俊仍能记得挤得连脚都没处放的一车人,以及摇摇摆摆的车厢。“不到400公里的路程,晚上上车,早上才能到,开到大连要将近10个小时,多希望能有快一点的火车,少受点折腾。”
詹洪阁从20年前开始搜集有关东北的铁路史料,包括铁路年刊、图书、火车画册、铁路线地图、纪念章,甚至铁路工人的皮带扣、袖章、列车时刻表,至今已收藏1000多件。
詹洪阁说,这些藏品无声地记录着铁路的发展历史,也是一段中华民族的工业奋斗史。20世纪初,沙俄为掠夺和侵略中国,在我国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日俄战争后,长春至大连段为日本所占,称南满铁路。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南满铁路。几十年来,中国东北的铁路主干线都是沿用的沙俄、日本设计修建的这条铁路。
“哈大高铁是我国自主研发、修建的铁路,我们终于扬眉吐气了!”作为铁路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见证者,詹宝俊用力挥了挥手臂。
当时,詹洪阁把两人的火车票放在钱包里留了下来。“这两张车票将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这是一家人的记忆,也是国家从衰落走向复兴的见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