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锻造、哺育并发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充分彰显,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宝贵资源,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
■宇文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胜利不仅宣告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锻造、哺育并发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充分彰显,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宝贵资源。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需要认清并把握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继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一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斗争。这场战争大大扭转了近代中国在对抗外侮中长期落后挨打的局面,书写了前所未有的胜利篇章。它留给当代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
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与鲜活的时代实践相结合,就会孕育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时代精神。抗战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激情燃烧的抗战岁月中所培育并发扬的时代精神,它以千百年来所积淀而成的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源头,以抗战的斗争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抗战实践的时代性精神创造。从中国精神发展的长远视角看,伟大的抗战精神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之中,成为源源不断的中华民族精神江河中的一股强流。
优秀的精神总能够超越时空的阈限而得以流传并成为永恒。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忠爱国的精神传统相联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抗战精神大尺度地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在抗日战争年代,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赢得抗战胜利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也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
二
抗战精神是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孕育、迸发并升华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品格的写照,也是中国精神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把抗战精神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揭示了抗战精神的精华和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尊崇的民族价值观的内核。这种民族价值观的内核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共性,也是中华民族的内在价值共识。把抗战精神所呈现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结合起来不难发现,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中华民族在面对空前的磨难和危机时所葆有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情感、品格和价值观,就是不妥协、不退让的态度,就是不畏死、何惧难的意志,就是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万众一心、正义必胜的信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而深刻的思想命题,也是中国人永恒的实践主题。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爱国是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的精神召唤,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浸润并锤炼着中国人日渐浓厚的家国观念和炽烈的爱国情怀。自古以来,爱国情怀就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基调和爱国主义的情愫表达,渗透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思想美德。这种爱国情怀虽然起于家庭、基于家族,但绝不限于门户之内,而是扩展成为了一种家国大爱、天下情怀,其基本要求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日中国虽然不再有当年的抗战烽火,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且是一场更为复杂、严峻、艰难和难以捉摸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市场扩大化容易使得一些人的国家观念变得模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泛滥也容易让一些人的爱国情怀变得淡漠。然而,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光芒是永远都不能消退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爱国义务、责任和使命是永远不能忘却的。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我们需要向千千万万的抗日英烈学习,发扬乐于付出、敢于奋斗、勇于牺牲和敢于胜利的抗战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打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毫无疑问,在抗日战争中,虽然也有一些寡廉鲜耻之徒为个人名利而变节叛国,丧失了作为中国人的人格和国格,但在亿万正义之士和善良勇敢的国人身上,中华民族视死如归的民族气概始终未曾褪色,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始终高度彰显。在关乎家园破碎、国家危亡的民族大义面前,有骨气的中国人都选择“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今天,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考验虽然不同于当年抗战中非生即死的考验,不一定付出生死代价,但它对中国人民族气节的考验却丝毫没有减弱。在日益扩大而充满迷惑的国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保持中国人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气概同样需要,秉承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也同样重要。无论是知识界、思想界还是实业界,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社会组织,都应当坚定地挺起中华民族坚实而刚强的脊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满怀信心地走好中国道路,办好中国事情。
抗日战争史是一部人民英雄史,抗战精神也是人民英雄的精神。不向恶势力低头、坚持浴血奋斗的抗争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抗敌御侮时的精神支柱,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也是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也是懂得敬仰英雄和尊重英雄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无数先烈和民族英雄,尽管他们的生命已逝,但精神却永远地存留下来;尽管时光流转,但他们依然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抗战英雄的气概今天依然鼓舞我们民族奋勇前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更多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底的英雄,也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发扬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战胜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的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抗日战争是一场极其漫长且充满凶险的战争。由于穷兵黩武的日本帝国主义铁了心要完全侵略和霸占中国的大好河山,迫使中国亡国灭种,因此中国人民的抗战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遭受巨大的挫折和惨烈的牺牲。支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抗战到底并在生死攸关中挽救民族危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信念就是历经磨难不低头、遭遇艰辛不气馁的意志,就是始终怀着对抗战胜利的美好憧憬与期待、始终坚持不懈地争取胜利并最终赢得胜利的信心。抗战虽然成为历史,但抗战中这种必胜信念却仍可以改造现实,因为抗战必胜的信念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基本品格和主导意志,这种信念会跨越时空,在我们民族当下的实践中得到体现。由此可以说,必胜信念既是抗战胜利的保障,也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保障。
三
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面临纷繁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
弘扬抗战精神,需要把抗战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任务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精神只有与鲜活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力量。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但这种财富决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是要使之活起来、用得上、传下去。这就需要把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到当前和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阔进程中,与鲜活而具体的时代任务相结合,使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这方面,一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培育和发扬抗战精神的精华,即发扬爱国情怀、保持民族气节、展现英雄气概、坚守必胜信念;二是要努力做好抗战精神在今天的适应性转化工作,即科学地解释抗战精神的具体表现,充分发掘抗战精神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把抗战精神的思想文化精髓科学而准确地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中去;三是要用抗战精神鼓舞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豪情和斗志,培育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进取心,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夯实精神基础。
弘扬抗战精神,需要大力开展抗战精神教育,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和武装群众,打牢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础。
一是教育和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地看待抗战精神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充分地发挥精神的力量,又科学地调节好当下的社会心态、精神状态和思想形态;二是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重点人群开展学习抗战英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科学把握并处理好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与人生进步的关系,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树立起科学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白确立高尚人生价值的意义;三是重点开展抗战历史观教育。抗战的历史是英勇的中国人民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历史;抗战精神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不是代表没落和反动阶级利益的官僚集团的精神。弘扬抗战精神,应当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教育并武装人民群众,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准确地评价并公正地判断在历史潮流中活动着的社会阶级和角色,看清楚谁是那段光荣而惨烈的历史的主角,谁是真正带领和发动人民群众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人,看清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无限巨大的书写历史和改写历史的力量,看清楚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现实之间的不可割舍而又辩证统一的联系,看清楚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这是关系到能否准确地理解抗战精神的观念基础,也是能否弘扬好抗战精神的思想前提。
弘扬抗战精神,需要将抗战精神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现实相结合。精神一旦脱离现实,就容易变得空洞无趣。在今天的社会生态、发展环境和实践进程中弘扬抗战精神,需要努力做好抗战精神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现实相结合的工作,让抗战精神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现实。
一是要照顾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切实关怀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和日常行为选择,为抗战精神生活化、大众化找好结合点和转折点,努力引导人民群众朝着进取向上、光明的道路走;三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革新能力,依靠人民群众来创新和培育抗战精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新形态、新样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不断推进精神创新和实践创新,让新时代的抗战精神在人民群众中扎下根,开出美丽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