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贯穿着历史思维,闪耀着历史智慧,彰显着宽阔视野。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通览过往,而且有助于我们镜鉴当今、开创未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观。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科书、清醒剂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无论升平之世的经验、衰乱之世的教训,还是悲惨历史的记忆、大国崛起的辉煌,都蕴含着真理和规律,可以为我们向善向好提供动力。历史孕育着宏大能量。回首看历史,可以从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强化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创造力;睁眼看世界,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文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静心学党史,可以从党和国家发展脉络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历史经过时间沉淀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历史就像千里江山,只有站在时间的制高点上,才能把握全程、了解全貌。回望历史,要清楚看到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文明瑰宝,也应主动辨识夹杂其中的泥沙糟粕;要清楚看到近代以来痛彻心扉的历史磨难,更要汲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大力量;要清楚看到我们党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的历史功勋,也要深刻感受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惨痛代价;要清楚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也应清醒认识奋斗历程的曲折和艰辛;要清楚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更要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我们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判历史。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这立起了尊重历史客观性和连续性、融合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把握历史规律性和时代性的评判尺度。评判历史、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主观臆断,不能任意打扮,不能抛开时代条件随意假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难免出现波折和曲折,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态度,始终坚持客观分析问题、坚决纠正错误,努力“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把我们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些重要论述,道出了中华民族牢记历史屈辱、历史教训的铮铮誓言和清醒头脑。“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百年屈辱和亡国灭种危险,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思想麻木和精神懈怠;不能忘记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累累血债,坚决反对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和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不能忘记频频战火带来的苦难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和平与统一、稳定与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铭记历史并不是延续仇恨,也不是沉溺于历史苦难,而是要从中反思沉痛教训、塑造民族精神,凝聚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激发继续前进、更好前进的不竭动力。
历史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近代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肩负起领导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开辟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进步、大发展,使我们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今天的道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只有把握历史规律,尊重历史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国家和民族才会充满希望、拥有未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这一鲜明立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不忘初心的大智慧、大胸怀。不忘本来,就是要牢记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根,厚培道德沃土,延续民族血脉,培育中国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奋斗史,用红色基因铸魂,正确认识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党发展历程中的辉煌成就和艰辛探索,倍加爱护和珍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就是要牢记新中国的发展史,深刻把握“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把握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接续发展,开拓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重要观点,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过去、承载现在、昭示未来,它是一种民族基因,薪火相传、世代永继,凝聚共识、培塑信念;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春风化雨、细致入微地滋润万物、抚慰心灵;它是一种民族血脉,延续着我们生存之根、发展之魂。几千年来,它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精神志趣和人生追求,涵养了中国人世代秉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它依然是凝聚民族意志、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精神纽带。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应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中华文明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以恢宏大气的政治思想、平和中正的哲学智慧、凝心聚力的道德规范、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催生与伟大事业相称的时代风尚、与大国崛起相应的文明风范。应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延续中华文明博大包容、兼收并蓄的气度,以协和万邦的胸怀汲取异域文化营养。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摒弃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的极端思维,扎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着眼中华大地的文化积淀,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推动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以历史智慧助推民族复兴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汲取历史智慧,就是要传承历史、以史咨政,择其善者而从之,用升平之世的成功经验升华思想境界、改进政治理念、汲取发展力量;就是要敬畏历史、以史鉴今,择其不善者而去之,从衰乱之世的教训中看成败、鉴得失、辨兴替;就是要尊重历史、以史明志,在延续中华文明血脉中开拓奋进。
用历史规律的“望远镜”纵览世界。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这种宽阔的眼界,把纵看历史与横看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分析形势、把握机遇的科学方法。“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崇尚孝悌忠信、明辨礼义廉耻、坚持与人为善、注重天人合一、致力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滋养着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强,是我们评判是非、沟通世界的重要法则。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把握和平历史机遇,与世界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是历史给我们的经验,是世界给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习近平同志号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回首昨天,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带领人民结束了苦难历史,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为我们留下“从不屈服”的抗争精神、苦难辉煌的经验教训、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审视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激励我们用伟大历史孕育担当的骨气、用伟大梦想铸就担当的勇气、用伟大实践激发担当的锐气,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展望明天,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继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继续强化“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