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这是加快提升我国高校整体质量的重大举措,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一直不足,仅有的优质资源大都集中在少部分地区的少部分高校之中,而且基本上成为某地区或某高校的专有资源,其他地区或高校只能“望源兴叹”。前几年出现的各高校到处“挖人”,以及高校师资“孔雀东南飞”等现象,都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表现。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优质教育资源大量闲置,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也是不争的事实。
建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资源重复配置,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加快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加快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缩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
实际上,最近几年,部分高校和部分地区已经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有的省通过构建全省教学资源网络信息平台,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积聚,实现国家与省的优质教学资源共知共建和开放共享。有的省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广泛建立高校间的“合作共赢”机制,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建设从师资互聘延伸到校际课程互选、辅修第二专业、学分互认、开放实验室资源等领域。有的省成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调工作小组,为大学城共享域内的广大师生提供校际间的文献提供、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合借阅等高水平便捷的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
但总体上看,由于受长期形成的封闭式办学传统的影响,以及害怕优质资源共享而失去自身办学特色、削弱自身竞争力和丧失品牌的心理,有的地区和高校在打破地区、学校壁垒方面还存在一些顾虑,已有的优质资源共享仅限于部分高校和部分地区,尚未在更广阔的范围形成体系、发挥系统功能,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稳固的优质资源共享体制机制,事实上,有些“优质资源共享体”已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因此,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面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化、制度化,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化功能和作用。
当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十分重要,意义十分重大,但如何建立以及如何使之持续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否则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将无法落到实处。
笔者以为,落实优质资源共享体系难点有二:其一,地方和高校的认识是否到位;其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把资源共享战略落实到高等教育实践中去,首先需要各地和各高校树立国家质量意识,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不仅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加快提升我国高校整体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明确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关系,形成利益激励机制。第三,国家、地方政府和各高校应制定以共享优质资源为核心、与共享平台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明确责、权、利,从制度上保障资源共享,保证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可持续地发挥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设优质资源共享体系的提出,为各地各高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地各高校应抓住机遇,开放、共享、激活优质教育资源,让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潭活水”,为加快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尽快缩短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卢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