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威是美国19世纪末兴起的教育革新运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旗手,他所创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小学因浸透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而被称为“杜威学校”,该学校被认为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最为杰出、最有影响的实验学校。作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其纷繁庞杂的社会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席位,其教育哲学理念闪烁着进步、理性与理想的光辉。可以说,杜威的教育哲学是其留给后人的一笔值得深入开掘的教育宝藏。面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将崇高理想信念植根于日常生活情境的问题,本文将从80年代著名的“潘晓讨论”切入,分别从“理想主义的困境”、“实用主义的理智”与“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杜威教育思想富有哲理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 理想信念教育 理智探究 民主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一时间激起国人的热议与共鸣。作为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转型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复兴崛起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从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极为鲜明的。他们一方面怀揣梦想、志存高远、敢与创新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遇挫易折的缺陷与不足。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将志存高远、献身公共事业的理想主义情怀植根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切实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潘晓讨论”——理想主义教育的困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路径与方向。如果一个社会有很长时间的伦理关怀和日常生活积累,并进而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理想信念,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轻易被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所穿透。传统中国中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是将个人的荣辱与国事的盛衰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前的毛泽东时代也是非常强调人生价值和理想主义,但是当前中国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确实存在“活在当下”信条盛行与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这一时代问题不可回避。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场名为“潘晓讨论”的人生观大讨论已经开启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知识青年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探索。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的痛苦和创伤,展现了个人的崇高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安放的困境。甫一发表,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文中的“潘晓”并非一个毫无信念、贪图享受的“落后青年”,相反“潘晓”很小就接触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日记》等红色经典,且爸妈均是共产党员,一早就立下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理想,并形成了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人生观: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但后来现实生活中的坎坷让她的理想信念逐渐坍塌,进而发展到无法与这个社会共处:她爱好文学,追求崇高的精神享受,但却只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和别人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她的内心是极度矛盾的,一方面是为了自我个性的释放追求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又诘问当今社会把她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表面上她是极端地自我,追求内在的崇高,但实际上她的自我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个坚实的着力点。她不是没有理想信念,只是当这种理想信念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的时候,崇高的理想信念无法安放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她的自我已经不能承受起这份崇高,反而陷入一种虚无主义。
“潘晓”的人生困境不是个案,或许会是影响几代人的普遍问题,因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讨论。“潘晓讨论”放在当下依然有观照现实的意义,并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将崇高的理想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理想主义教育是如何可能的。
二、“理智的探究者”还是“知识的旁观者”——理想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处于“潘晓困境”中的人们缺乏一种将理想信念与现实生活相对接的方法,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则是将个人与社会看作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实用主义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它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这使得它与其他哲学相比有着更多的世俗性。中国人最为熟知的案例,即是作为杜威弟子的胡适曾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被认为缺乏彻底的批判性与宏大理想追求而长期成为批判的对象。应当说,对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它的工具理性与方法论意义,而忽视了它的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观及价值观等形而上范畴的理论价值。实现上,“实用主义者就信奉从其一般哲学(实用主义哲学)中直接推导出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体系。”[1]在杜威看来,传统的哲学思想尽管提出了无数的宏大的主义与理想,却存在着两个无法使其宏大理想落地生根的先天特征或缺陷。一是将处于现实中的人(认识的主体)与知识、理想、信念(认识的客体)割裂开的形而上学二元论。这被杜威称之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二是“传统伦理学理论认为他们的任务在于发现某种最终的目的或最终的善或某种终极的、最高的律令。……至善是固有的、终极的。”[2]传统理论的以上两个特征,使得任何目的与理想的追求都没有从生命体的实际经验开始,人们缺乏问题意识,丧失做事能力,因而也无法帮助人们找到摆脱现实困境,实现崇高理想的现实路径。面对这一困境,人们必须完成思想及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旁观者成为理智的探究者。其中,“理智”是破解传统理想困境的关键。“要实现民主主义理想,就必须采用民主主义的方法。……这些民主主义的行为方式并不意味着个人的绝对的自由。真正的民主主义行为,应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3]
“理智”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不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强调整体性不同,“理智”既是一种强调个体探究能力的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一种指导人的行为的生活方式,是“运用已有的条件预测当前过程将产生的结果……理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4]“理智”一词更多的被杜威称为“实验性的探究方法”(杜威将探究的过程细化为五个步骤),它与实验、探究、反思、协商、深思熟虑、“为自己思考”等词汇概念密切相关,强调人的主体性认知行为。理智的探究意味着新的可能性,是引导社会改革的基础性工具,而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因子就包含在这种新的可能性之中。“只有当人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为他们自己而思考、探究和以理智为方法,他们才能摆脱迷信以及宣传方法和权威主义的教条。他们在处理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时,将是灵活的、适应力强的和有创造性的,而且有能力改善这个社会。”[5]因此,理智探究的过程(同样也是理智成长的过程)正是实现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而这种过程就存在于人的日常行为与生活之中。
既然理智对于理想的实现如此重要,那么理智的获得就并非少数博学之士的专利,获得理智的方法是人们的共同职责,个体的理智不是生而就有的,理智的方法也并不能轻易的获得,而教育是使人们普遍从事理智活动的手段,继而与理想主义的实现建立了直接的关系。“杜威认识到教育是以理想生活为目标,是实现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根本方法。他相信教育另一项积极的责任就是形成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习惯,从而形成社会行动的有组织的环境。”[6]不过,教育能否将理智探究式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取决于教育领域能否形成一种民主主义的氛围。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杜威因对科技进步抱以过分热切的愿望而被人诟病,但杜威并非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虚妄的理想主义者。杜威清醒地认识到,“民主的道路对人们来说就是艰难的,因为它向最大多数人施加了责任这一负担。”[7]
三、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理想主义教育的现实路径
何为民主?民主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政治制度与法律程序,又是一套完整的政治机构。不过“在杜威看来,民主的政治机构不是最终的目的和价值,毋宁说,它们是实现一种真正人道的生活方式的方法。”[8]“民主是人类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包括个体对讨论、辩论、政治审议的积极参与。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性的承诺,依赖于说服、说服的能力和通过理性而被说服。”[9]回归到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概念与假说,诸如“知识即经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等,都源于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即通过教育的自由与民主,推动学生个体理智探究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改新与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教育必须抛弃“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将身处情境中的探究经验视为知识的来源,将真正有益于学生“理智”成长的民主主义方法引入教育之中,用自由与民主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智的探究者与理想的追求者。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发现,民主与自由问题已经成为教育能否实现社会理想的关键。在杜威看来,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没有一种民主的意识与生活作风,那么很难想象“理智”因子能够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与灵魂之中。现实中不民主的现象确实充斥着教育领域,不自由的思想也在束缚着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传统的反动势力非常强大,以致它常常试图禁止学生和教师等去思考、传播和倾听所有跟代表现存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特权阶级的实践和信仰不符的议论。”[10]反思我国当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所以存在投入不少,实效不大的现实问题,或许与过分关注宏大理想宣传,忽视现实民主操作的本末倒置的弊端有关。在杜威看来,只有采纳民主主义的方法才能实现民主主义的理想。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会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教育,无论是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甚至在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中,都要冲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的束缚,体现民主的理念与作风,传授与提升学生理智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给学生创造改变常规、超越现实的机会,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现理想的着力点,才不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陷入“潘晓困境”。
“杜威是系统研究教育哲学的第一人。自杜威之后,教育哲学才成为被人们研究关注的对象。”[11]他是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同时又是充满理想的教育自由主义者,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一生都在思考民主主义理想如何在美国这块人种繁杂、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实现。事实上,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正是他试图调和微观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会整体(包括自然界)关系的思想结晶。同时,面对实现理想的艰难与曲折,杜威并不是埋头书斋不问世事,相反他一直试图探索出一条实现理想的现实路径,并且亲身参与其中。“杜威的成就并不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中,而是体现在他自身作为范例的力量中。”[12]杜威自始至终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努力不懈地推动社会进步,并一再向人们传播着他的哲学观念: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推动人的“理智”的全面成长,进而实现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理想。相信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11] 杜普伊斯,高尔顿. 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M].彭正梅,朱承,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
[2][7][8][9][12][美]罗伯特•B•塔利斯.杜威[M].彭国华,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2:81,88,86,88,92.
[3][4][5][6][10]杜祖贻. 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24,99,43,62.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 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