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我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有必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但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运行机制的结构性失衡,造成人们在物质生活获得前所未有满足的同时却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越来越难得到满足,导致患心理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而缺少生活磨练和挫折洗礼的“90 后”一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南京财经大学在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甚至还有95后,他们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就业难的社会压力,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去应对这些压力,但是也有些大学生适应不了,导致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在校园里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也屡见不鲜,当然,由于领导的重视以及全体教师员工的努力,目前还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但是,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现象并及时帮助他们,而任其发展,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高校一定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这是当下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首先我们来对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一)自立性差,依赖感强
现在的90后学生的家长虽然学历和知识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但迫于社会的就业压力,他们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从小到大都让学生只管学习,其他不要操心,而让父母代为包办,导致很多学生自主和独立生活的水平太低,进了大学校园后很难尽快适应。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易自闭
许多内向型学生由于中学阶段没能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不善言谈和与人沟通,而且青春期的学生过于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唯恐出丑而造成心理紧张导致束手束脚、谨小慎微,以致于不愿意到公共场所与人、与同学、与老师交往,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自闭的性格。
(三)缺乏自信,易自卑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踏进大学后现实表现与期待成绩的落差,也导致了部分同学从自负跌到了自卑。严重的自卑感会使人思维狭窄,反应迟钝,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同时他们心理脆弱而且容易受到伤害,以致于对外交往和参加活动都不积极。
(四)情绪稳定性差,易焦虑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心理素质就不够成熟,自制力不足,极易受外界影响,被很小的事情挑起情绪化,大起大落处于两个极端。而他们又不会自我调节,以致担心过多造成焦虑。
以上大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原因除了社会压力、应试教育以及家长和学校的过度保护外,还与学生心理素质过弱,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有关系。
二、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的对策。
(一)协调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脱节问题,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力度。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而大学在招生时大部分只注重成绩,但在学习中却又回归到了对能力的要求,这样中学与大学的教育目标截然不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很多学生一时难以改变生活和学习习惯来适应大学。
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首先应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上下功夫, 给学生多一些独立自主的空间,使学生学会学习,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何时学”等问题。其次,高中教育需要处理好学生的高考与终身发展的关系,切不可将分数、升学率等同于高考任务、高中任务。再次,高中生活需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增加社会实践,对于“课堂互动、实验研究,社会实践”等新方法,绝不可以“走走形式”就罢了。
(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队伍。
除了受过专业训练专职搞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外,还要加强三类人员的培训。
1、第一类是辅导员,他们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参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协助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学校要定期举办辅导班与专题性讲座、开展与兄弟院校辅导员和心理学方面专家、教师的交流,并鼓励他们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为他们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提供和创造条件。
2、第二类是宿舍管理人员,在学生课余时间陪伴最多的是她们,而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宿舍矛盾的也非常多,所以,有必要给宿舍管理人员普及一些简单的心理学常识,让她们在与学生交往时能更融洽,处理问题也能更有效。
3、第三类是班级心理委员。目前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心理委员,但是从人选来看,有些是不合适的,而培训也只是每个学期几次的讲座式培训,这些心理委员本身的心理健康程度还有知识储备及技能都有待鉴定和提升。建议选拔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责任心强、能力突出且心态较好的学生骨干担任学校或学院的心理社团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安全员等,定期开展岗位职能、心理学知识、个人成长、朋辈互助基本技能等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校团委的心理协会要经常帮助他们把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普及给广大同学。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学校将应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如果只是简单地当做一门课程来对待,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仅仅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知识,将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发挥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用性价值。
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同时还要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
教学水平。
另外,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谈心、咨询、小组讨论、邀请心理专家讲座以及利用网络平台等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利用“525心理健康节”“主题心理活动周”等契机,开展“心理电影展播”、“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心理漫画大赛”、“心理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来调动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我们要经常找学生调研,从反馈中反思总结,不断地进行调整。
(四)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效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一部分根源于家庭,与他的成长轨迹密切相关,而且,由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大学期间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始终受到来自家庭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很多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当、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的人格特征不完善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模式等都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心理健康辅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让父母也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来, 重新学习和调整过去的教养方式与教育理念,让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培养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成才观,客观、全面地认识孩子及其发展。
在寄给新生入学通知书时,除了本校的介绍以帮助学生在生活方面如何适应校园生活,还可以增加一些书籍和实践活动的推荐,让学生和家长都有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高中结束了,大学既不是可以无限的放松,也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高中的延续,而是培养有目标有能力适应社会的综合型人才。另外,每年新生报到期间,可以给新生家长开设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与其成长发展等的相关讲座,使家长和学生在报到之初就明白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需要学生本人、家庭以及学校三方面的全力配合支持。
2、有条件的话可以设置高校家长委员会,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使其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共同管理与辅导中来。
由于学生家长来自不同行业和职业,社会阅历经验丰富,可以每年定期邀请不同年级、不同职业的家长来校指导,为学生做辅导、报告等等, 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 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觉得亲切,更易接受教育。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
通过每年的新生心理测查建立新生的心理档案, 通过开学初让学生家长填写学生家庭基本情况表,收集学生成长发育等的主要信息以建立新生的家庭教育档案,由此构成一个学生完整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档案,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
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成才指导。对于新生心理普查中有问题的学生除了约谈本人以外,还要想办法和家长联系,以了解更多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因素。每一个学生的现在都离不开父母家庭以及背后的大环境,我们在学校可能疏导治疗好一个学生,但是如果家庭环境没有变化,那么很多东西又会回到从前。这已经被很多事实证明了。
4、建立家-校沟通平台,保持学校与家庭间的信息互通。
辅导员老师要可以利用电话、书信,甚至对某些家长可以利用网络邮件,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和家长做详细沟通,及时发现他们一些细微的心理变化。还可以建立网络( 家长园地) 、校报等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平台,来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和家长共同成长。
总之,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必然是多维度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有机统一,互相配合与协作,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传志,戴庆洲. 谈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新型关系[ J]. 漳州师范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1): 107- 111.
[2] 彭立荣. 家庭教育学[M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33.
[3] 刘庚常1 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未来影响[ J] . 晋阳学刊, 1999 ( 5) : 26 - 281
[4] 张振松 家庭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 . 高职教育研究, 2007 ( 12) : 224- 2251
[5]魏小清.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探讨[J].
会计学院 辅导员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