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学习适应期,塑造优良学风

摘要:大学新生是大学的特殊群体。环境的变化使每位新生在心理、学习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 给学生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我校2013级新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客观地分析探讨大学新生学习上各种不适应问题,进而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适应大学环境,形成良好学风,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关键词:新生学习适应 学风建设 学风塑造

大学新生是大学的特殊群体。刚刚走入大学校门的他们,面对美丽的大学校园、新鲜的校园文化,充满好奇与热情。对于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被认为是一项积极的生活事件,标志着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但同时环境的变化必将使每位新生在心理、学习等诸多方面发生改变, 给学生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学风建设月,是我校学生工作的常规活动,各学院每年都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各年级也会根据年级特点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今年我校的主题是“转作风、正学风”。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学风建设更偏重的是学风塑造问题,是缩短学习适应期、增强学习信心、树立学习目标、营造良好学风的重要阶段。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校2013级新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客观地分析探讨大学新生学习上各种不适应问题,进而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适应大学环境,形成良好学风,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一、基本情况分析本次的调研活动在新生入学两个月之后展开,一共发放问卷310份,涉及仙林校区16个院系,回收有效问卷310份。经过前期的理论分析以及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等多方面、多角度的问题。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如下:

1、学习时间安排

大学课程安排没有中学时期紧凑,如何分配好24小时,是检验新生能否适应大学学习节奏、合理安排学习生活的重要标准。

图1 作息时间安排

 

图2 课余时间使用

图3 去图书馆频率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大一新生并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且课余时间大多用在了娱乐与恋爱上,能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但值得庆幸的是,愿意去图书馆的新生占了绝大部分,说明大部分新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强烈的求知欲。

2、晚自习利用率

为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学校从2007级新生开始实行新生晚自习制度,即新生在大学的第一学期要按时上晚自习,以帮助新生合理安排晚上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每晚3节的晚自习对于新生来说,效果到底如何呢?从下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仅有13%的新生能够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近三分之一的新生认为晚自习学习效果很差。据调查,大部分新生晚自习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专业课作业或复习英语,基本没有学生提前预习。剩余时间多半用来利用手机等通讯工具聊天或看小说,学习氛围不够浓郁。

图4 晚自习利用率

3、学习态度

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其特点是以自学为主,由以前的家长、老师监控与指导的方式转变为自我监控与指导的方式。在对新生的学习态度调查中,大多数新生还是认为学习和能力同样重要,不能把学习丢掉,从而丢掉了学生的本职工作。

图5 学习的重要性

4、学习目标与规划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对学习生活更应有自己的规划。有好的行动计划,才能造就好的行动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发展方向,这对他们的学习发展和职业规划很是不利。

图6 是否有明确规划和发展方向

5、专业了解度

大学的学习,是对于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学习,因此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将对学习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了解到,高达69%的新生对所学专业不太了解,只有23%的新生比较了解,这将极大地阻碍他们更有效率的学习,使得大学新生对学习产生错误的看法。

图7 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

6、学习适应性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考验的是大学生的自觉。关于这一问题,新生的反应差别比较明显,适应和不适应人数大致都占了一半,说明了大一新生在学习上的差距。

图8 是否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环境

7、学习方法

预习和复习一直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那么,进入大学之后,还有多少新生能保持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呢?从下图中不难看出,新生普遍对提前预习不够重视,幸而大多数新生能够及时完成课后的复习工作,保证了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完成。

图9 学习方法选择

二、新生学风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给大多数新生造成了学习已经不是主要任务的假象。当然,有一点必须承认,大学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大学中,学生必须花费较多的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与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人际沟通、文字编辑、办公软件使用等等。但是这不能成为放松学习的必然理由。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也是专业能力,因此,良好的学风是大学必备的氛围,强大的学习能力也是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必须保证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成为更有内涵的合格大学生。

(二)主观原因

对于学风建设,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建设,因此主观原因才是学风问题的主要成因。

1、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由于填报志愿时父母意愿、对专业的了解度不够、被调剂等原因,没能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熟知的专业,导致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没有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部明确,不喜欢听专业课程,有时甚至逃避上课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心想转专业。专业思想不稳固,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下降,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2、不适应大学里自主的学习环境。入学以后,大多数新生都对学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大学与高中在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很多新生在积极学习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学习的压力,在学习上他们遇到了很多的困惑,较为典型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以及如何去学。

3、缺乏明确的规划和发展方向。进入大学以前所有的目标都是围绕“考上大学”而制定的,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却不知所措了。与此同时,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难,考研、考公务员率低,创业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学新生,导致他们不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知毕业后该往哪方面发展。此外,对专业的不了解,对专业前景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都是新生陷入迷茫,不知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

4、学习方法与态度还有待改进。在对回收的310份问卷的统计后得知,有78为同学采取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的学习模式,有155位同学采取不提前预习、只上课听讲做笔记的学习模式,有15位同学采取提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不复习的学习模式,只有62位同学采取提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并课后复习的学习模式。这些数据都表明大一新生对于大学里如何自主学习的方法还有待摸索。

三、缩短学习适应期,加强新生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院校及各级组织

大学新生适应的快慢、好坏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校在各方面做出努力。

1、营造氛围,加强引领

校园是大学新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会对新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组织、鼓励新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新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同时,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术性社团的指导,加强图书馆氛围的营造,加强教师的师德与育人水平。从而形成“教学相长、师生共进、书香校园”的浓郁氛围。

2、创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入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生对学校和专业的认识以及对大学生活的正确理解。高校教师、高年级同学和部分社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给处在困惑中的新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学校的有关部门,尤其是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新生正确把握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和规律,引导他们及时转变自己的观念。辅导员老师应该向新生讲解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向新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督促新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利用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

目前,各院的新生入学教育丰富多彩,但丰富有余,体系不足;数量有余,创新不足;范围有余,目标不足。各级组织应围绕“缩短新生适应期,学会大学学习”目标开展体系性、目标一致性、创新性活动,用创新性的活动帮助90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学会大学学习,学会大学生活,为四年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合专业、就业开展职业规划

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入学两个月的时间,但迷茫期依然没过,对大学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没有形成较清晰的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动力。因此应尽快结合专业、就业开展系统的规划指导。

目前,各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均涉及到规划教育,但不系统,多为交流会、讲座等,学生无法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消化吸收。由于讲座等多为专业人士讲授,缺乏个性化与专业针对性;同时我校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一下学期才开设,也就是说学生对专业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对职业发展的不解只能等半年之后才有人系统讲解。

大学时光看似漫长,四年光阴转瞬即逝。半年的时间对新生来说何其关键。儿童教育学中有“三岁决定人的一生”的论断,其原理为懵懂无知时形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对大学迷茫、新奇、无知的大学新生们,在第一个学期没有受到系统、良好的规划指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会影响接下来的大学学习,甚至将来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建议学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计划与课程内容,了解新生所需,加入专业与就业元素,从而更好的帮助新生缩短适应期,形成好的学风。

4、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引导

就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了解。专业不了解甚至专业不认同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下降,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在新生中加强专业介绍与专业引导尤为重要。

目前我校在新生中开始了学科导论,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专业、对专业老师的认识与了解。但由于学科导论过于宽泛,且教学体系松散,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此,应改革学科导论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增加专业的吸引力,明确专业的发展前景,具体专业发展与方向,从而减少新生的专业困惑,增强专业认同感,树立专业、职业发展信心,增强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二)个人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解决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做学习的主人。大学的学习习惯与高中大相径庭,作为大一新生,要尽快适应大学里独立思考的氛围和自主学习的模式,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堂以外的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学术讲座等学习形式。通过学习不断深化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主动学习与探索,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等拓展活动,注重培养非智力品质和能力,才能在大学这个广阔的平台力收获应有的精彩。

2、正确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大一新生应学会积极正面地评价自己,肯定优点,直面缺点,不因小小成绩而沾沾自喜,趾高气扬,也不因小小挫败而怯懦自卑,甚至拒绝自我。不仅要善于和别人相比来获取自我认识,更应该通过与自身的比较来更好的认识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从而看到进步,与自己的目标相比,从而了解差距。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

大学校园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压力与挑战也日趋强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在诸多方面的适应性问题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目前各高校学生在校人数增多,学生的个体素质存在差异,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等适应不良引起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而入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也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较深远影响。本文的目的,就是客观地分析探讨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方面的适应问题,进而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缩短学习适应期,加强学风建设,适应大学环境,尽快的投入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利于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章冬斌:《大学新生学风建设工作重点研究—基于财经类大学新生入学情况差异对其学习影响的实证分析》,载《中国农业教育》2010年第4期,第38页。
  [2] 李孝禄:《大学新生学风调查及学风建设对策》,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9页。
  [3]熊丽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成因与对策》,载《职教论坛》2010年第35期,第113页。
  [4]史丽媛:《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载《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35期,第127页。
  [4]张恩,林瑞华:《浅谈大一新生的学风建设———以09级学生为例》,载《技术与市场》2011年第5期,第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