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新锐 静水流深 ——访我校青年教师史兴杰

    

    他清秀儒雅,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为人谦虚,脸上总带着微笑,常常给人一种“邻家大哥哥”的感觉。你若不认识他,在校园里遇见他,一定会误以为他就是一名学生。1987年出生的他,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硕博连读,访学耶鲁大学,是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现为我校经济学院统计系青年讲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史兴杰老师,聆听他的人生故事吧!

厚积薄发,访学耶鲁

    2009年,史兴杰从南京审计学院本科毕业,考入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硕博连读)。在国内读博时,史兴杰跟随上海财经大学两位导师一起做“高维数据变量选择”方面的课题研究,打基础、累积经验。“我的导师主攻数理统计,理论功底扎实,在他们的帮助指导下,我对统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扎实了许多,也为我访学耶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兴杰说道。越努力,越幸运。在导师的推荐下,史兴杰得到了一个赴美国耶鲁大学访学的机会,而且是自己较为感兴趣的生物统计学方向。虽然在读研阶段,他只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统计的课程,相关的数据接触得很少,但他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交叉学科的学习会更有挑战性。访学的目的地及访学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史兴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雅思考试并顺利通过。
  2012年9月,史兴杰开始了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访学,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完全融入了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学习工作后,史兴杰发现:统计学可以与很多学科进行交叉,衍生出不同的应用领域,如物理统计学、化学统计学、金融统计学、商务卫生统计学等,这就更激发了他对生物统计学的研究兴趣。9月到12月,他和师兄跟随美国的导师继续做随机模拟“变量选择”方面的研究。由于工作室离家比较远,他和师兄每周与导师见面一次,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反馈给导师,之后再结合导师的指点,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但在投稿前,史兴杰复查时发现了一个影响全局的问题。此后,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一个月,我觉得很煎熬,压力特别大。原本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在平时的研究过程中被忽视了,我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史兴杰说,“不确定性是科研的‘可怕之处’,却又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身边学长学姐的安慰和鼓励下,史兴杰调整心态,咬牙坚持,最终跨过了这道坎。
  在耶鲁大学访学的两年期间,史兴杰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科研上,每天早上九点进图书馆,到晚上十点左右才会离开。他说,在耶鲁大学,身边都是从事学术科研的朋友,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学到了很多学术方面的知识,并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我很喜欢耶鲁大学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有着400年的历史,外部古典,内部现代,美不胜收。”史兴杰说道。

潜心研究,成果颇丰

    读研期间,史兴杰刻苦努力,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被评为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在美国麻省波士顿市的第28届NewEnglandStatisticsSympo-sium上,他作了“APenalizedRobustMethodforIdenti-fyingGene-EnvironmentInteractions”的报告;在成都召开的第3届生物统计国际研讨会上,他作了“RegularizedIntegrativeAnalysisofCancerPrognosisData”的报告。
  他潜心研究,短短几年,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至2015年,他在《Bioinfor-matics》、《BriefinginBioinformatics》和《GeneticEpidemi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了国家统计局“大数据的统计方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的高维变量选择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环境下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的金融计量理论及其应用”,美国联邦政府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基因数据的新颖方法”、“稳健秩方法与癌症的病因与生存中的G*E交互作用的识别”等。2016年,他作为项目主持人,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维单调转移模型的变量选择及其在违约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三尺讲台,“心”话统计

    2014年5月,访学结束回国后,史兴杰根据自身专业特长,选择应聘我校经济学院统计系讲师。7月,史兴杰正式开启了教师生涯。“之所以会选择南京财经大学的统计系,是因为我在硕博连读的时候主修的就是统计学,南财大的统计学专业在江苏省也是数一数二的,影响力大,这样独立的统计系,平台高,更专业。”史兴杰如是说。
  两年的教学时间虽短,史兴杰也在不断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刚开始教授第一门课程《统计学》的时候,由于互动少,课堂气氛并不活跃。史兴杰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上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他时常将统计领域前沿的知识带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探讨,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统计学并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问题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做到及时被更新,贴近生活的热点事件会让同学们更加感兴趣。”史兴杰说道。
  为了方便同学们反馈问题,史兴杰还建立QQ群,及时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史兴杰认为,现在很多学生会用“有用”或“无用”去衡量一门课程,现在认为的“无用”的知识,在日后是需要花同等甚至更多的时间补回来。因此,本着锻炼思维的想法去学习一门课程远比弃之不学好得多。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再将技能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史兴杰寄语同学们:大学四年的时间很短暂,要及早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勇于进行新的尝试,在实践中去形成清晰的判断。 记者 汪星星